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浅析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历史经验
发稿时间: 2021-05-17 11:41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纵观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认识、评价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汲取这些宝贵历史经验,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李群山

  纵观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认识、评价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汲取这些宝贵历史经验,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非意味着就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相反两者之间存在许多相通、相融和互补之处。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之中,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提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法论原则,科学认识、评价和对待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实现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的阶级性与继承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里文化不可避免地打上阶级的烙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时代的文化”。然而,文化也具有可继承性特点。毛泽东指出,封建时代的文化并非都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剥削阶级当着还能代表群众的时候,能够说出若干真理”。因此,建设无产阶级文化不能割断历史文化传统,必须批判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片面强调文化的阶级性,否定传统文化的可继承性,必然导致文化上的虚无主义。片面强调文化的可继承性,否定文化的阶级性,则容易陷入文化上的复古主义深渊。

  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关系。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文化在一定空间中的存在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表现出民族性特征。文化在一定时间中的存在形成了不同时代的文化,表现出时代性特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在于,他们在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文化过程中只辨文化的时代性不辨文化的民族性,最终导致民族文化的失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高扬文化的民族性,将现代化与民族化相并列作为中国文化转型与发展的双重目标,强调新民主主义文化首先是“民族的”文化,逐渐开辟了一条受压迫民族和国家民族文化建设的新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很快又提出“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既包括诸子百家等精英层面的文化,也包括植根日常生活领域的世俗文化。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发展中一方面高度重视挖掘梳理阐释传统精英文化,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在民间社会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摒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从而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传统文化的转型与发展。(作者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