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坝街道幸福村党总支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近日,记者漫步江油市,诗城春意盎然,繁花似锦。
“共产党人智高于天……”随着锣鼓响起,一声声悠扬清亮的川剧高腔在王右木纪念馆内萦绕回荡,王右木建立四川党团组织的一幕幕情景穿越时空,呈现在观众面前……
“以川剧形式展现革命先驱的英勇事迹,正是江油挖掘红色资源,创新红色文化展陈方式、讲好红色故事的一个缩影。”江油市委宣传部的鲁顺义说道。
江油,这座红色之城从未忘记百年经历的艰辛和荣光,在一次次讲述与怀念中,那些鲜活而崇高的生命一次次再现,成为江油铸魂育人的精神源泉。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田明霞 文/图
“点亮”城市红色地标
在江油城区中心,矗立着江油红军胜利纪念碑,1980年,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江油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红檐青瓦,红木回廊,党旗飘扬,江油市红军文物陈列馆这座川西民居小院用红色装扮一新,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馆内红军石刻标语、红军生活用品、红军使用过的枪支弹药等近百件文物,无言地述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从2011年建成免费开放以来,红军文物陈列馆已接待各地参观者近90万人。
江油是王右木的家乡,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重要革命根据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这里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宣传、发动群众参加革命,遗留下来的部分战斗器械、生活遗物、石刻标语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战斗故事等,为江油红色文化注入了丰富内涵,并形成了以红军胜利纪念碑、青林口红军桥、王右木故居等红色资源为代表的江油红色历史文化遗产。
2020年,江油对全市行政区域内的重点红色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普查,为科学制定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政策提供了基础依据。当一处处红色地标次第“点亮”,划定红色资源的保护范围,开展常态化安全巡查,保护修缮工作也同步开展。红色遗址陆续修缮开放、红色展馆功能逐步提升、红色教育活动蓬勃开展、一批红色文化文艺作品深入人心……
齐心协力讲好红色故事
在青林口古镇巍巍矗立的红军桥上,一位身着红军服、精神抖擞的老人是84岁的聂学永,江油青林口古镇的讲解员,他12年来义务为大家讲述《红军桥的故事》。从一座古桥上流传下来的红色故事如今被记录在书页中、塑立于古镇上、留存于档案里。江油将《红军桥的故事》拍摄成视频,历史与现实融合,形成强烈的观感效果。
王右木烈士纪念馆在开展献一次鲜花、观一路展陈、温一回誓词、学一个专题、听一场故事、唱一首红歌、读一本红书、谈一些体会“8个一”活动的基础上,创作了川剧《王右木》。
红军文物陈列馆以“陈列馆+”的形式,与江油很多单位、学校结成共建单位,使陈列馆成为各单位、学校开展主题教育的主要场所。
位于江油市涪江五桥东岸的中国共产党江油历史展览馆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即将建成的展览馆将献礼党的百年华诞。
形式多样弘扬红色精神
役前教育集训现场庄严而神圣,迷彩方阵整齐划一,“准新兵”们军姿挺拔,口号响亮,步伐铿锵激荡。即将踏入军营的刘孝鑫满怀期待:“我外祖父和二表叔都是军人,从小听着红色故事长大,而今实现了参军的梦想。”目前,江油最大化地利用红色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文化教育,不断加大传播力度,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
王右木纪念馆通过“初心大课堂”,推出情景党课,以实景表演和朗诵等形式,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红军文物陈列馆开展以“红军长征在江油”为主题的“流动博物馆进校园、社区、军营”巡展活动。让参观者体会先烈们的崇高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将红色文化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引。
教育系统将红色遗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未成年人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公益社团组织组建了红色文化“燎原”宣讲团,设立红色文化宣讲项目,为基层党组织、青少年宣讲党史,进一步掀起红色文化宣传热潮。
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江油建设党校新校园(王右木干部学院),中国共产党江油历史馆,江油市红色文化展览馆,四川马克思主义运动先驱者、党团组织创始人王右木陈列馆和江油三线建设展览馆“四馆”,开展“王右木与四川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课题研究和“不忘初心—我的红色之路”口述史发掘整理专项行动等四项重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2020年9月,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四川省川陕片区红军文化公园保护利用规划》已把江油纳入规划范围,建设“江油红军文化园”。今年4月,江油广泛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引导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在缅怀追思、崇敬英烈中接受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