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 正文
边堆山文化值得绵阳为之骄傲——五千年前 古绵阳人就生活在这里
发稿时间:2021-03-28 08:29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说到原始人类,人们会联想到著名的“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在绵阳,同样有古人类活动遗址——边堆山。

  远望边堆山

 

  1989年4月至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和绵阳博物馆联合对边堆山遗址进行发掘。(翻拍自《绵阳名山》)

  说到原始人类,人们会联想到著名的“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在绵阳,同样有古人类活动遗址——边堆山。

  近日,记者在涪城区文化馆副馆长张勇的指点下,来到位于宝成铁路和安昌河相交处的边堆山。

  边堆山,山形如斗,海拔500米,北临安昌江,宝成铁路从山脚通过;西面约500米是皂角铺火车站。作为一处人类新石器时代活动遗址,边堆山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毅 胥江 文/图

  修建宝成铁路发现古人类活动遗址

  说到原始人类,人们会联想到著名的河北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和云南元谋地区的“元谋人”。“绵阳有没有古人类的活动场所和遗址呢?”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编纂的《绵阳名山》一书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肯定回答:“有!”

  “大约4500—5000年前,一支绵阳的先民在氏族首领的带领下,结队成行,从绵阳北边山谷沿着平通河、涪江南迁,定居在安昌江边的丘陵地带。他们选择在依山傍水的平缓地带修建房屋,斫树枝、扎墙骨、编筋条,砍杂草、抹泥墙,平地面、烤湿气,盖茅草、遮风雨,开始了定居的农业、采集和渔猎生活。男人们给弓箭杆装上用安昌江石头磨制的箭镞射猎,把兽骨磨制成鱼叉,捕杀河中的鱼类,用石斧、石锛等工具开荒种庄稼;女人们在山上采摘各种山果,收获粮食。氏族里有专门从事陶器制作的能工巧匠,用陶轮烧制各种盆、壶、钵、罐,在上面绘制绳纹、弦纹、网格纹等图案。他们不再是只能披树皮、裹树叶、住洞穴的原始人,而是从事农业、能织布、居房屋,已经站在人类文明社会门槛前的绵阳先民。”

  这是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编研科科长晏茂川在《筚路蓝缕文明曙光——边堆山》中想象和还原的边堆山4500-5000年前的古绵阳人生活和劳作场景。“这也是绵阳人类文明的起源之一。”晏茂川这样认为。

  1952年,为了建设祖国的西南交通通道,打破千百年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制约西南人民发展的交通瓶领,开始了贯穿陕西、四川的宝成铁路修建。勘察中,当工具探入涪城区安昌江畔的一道山坡边之后,这里出土了许多陶片和人们没有见过的、有打磨痕迹的石器,和着岁月的沧桑,熠熠生辉。张勇介绍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考古队认定,这是一处古人类活动遗址!”

  为保护这一人类活动遗址,宝成铁路在这里绕了一个大弯,“因为人们不忍心现代文明惊扰古人梦寐,期望留住我们的根脉,留下祖先的足迹和场景。”晏茂川这样写道。

  距今约五千年属新石器时期遗址

  考古资料显示,1989年4月至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和绵阳博物馆联合对边堆山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陶、石、骨和房屋基址红烧土等标本数万件。石器多为磨制,有斧、锛、凿、刀、箭镞和打制石器等;陶器有罐、钵、壶等器形和纺轮,纹饰种类多。骨骼遗存有人齿、兽齿和骨针、骨锥等骨器。据碳十四测定,边堆山遗存距今约4500—5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考古专家认定,“这是一处人类新石器时代活动遗址。”

  关于边堆山名字的来历,民间有一个传说。

  现年83岁的梁大爷早年在边堆山担任护林员,现住在山上。他听老辈人说,三国时期,张飞曾经过这里,感觉鞋子里好像有什么东西硌脚,于是他脱掉鞋子,将里面的泥土往外倒,此处便留下了一个土堆,这就是后来的边堆山。此外还有一个说法:远古时期,有大能者赶了一座山到这里填海,形成了边堆山。当地也有村民说,边堆山是一方大印,有镇守一方平安的意思。还有人说,边堆山又叫点火山,古时若发现敌情,就在山上点火报信,相当于烽火台。

  不管这些传说是不是有依据,至少说明边堆山的确是有故事的。不过,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从边堆山的字面意思可以看出,边堆山是一个沿河冲积小山坡,应该是古人类活动遗址的一个堆积层。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的简报资料,1989年在绵阳市边堆山发现了一处分布范围较大、遗物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堆积层。简报中对边堆山的来历也作了简单介绍。他们是这样记载的:边堆山是古代绵州斗山或鼓山的俗称。清《绵州志》记载,治西十五里,山形如斗,一名鼓山。脉自安县南蜿蜒而来百余里,高耸江(安昌江)边上……土人呼为边堆山。边堆山山顶平缓,近年又易名为清平山。山在绵阳市区以西略偏南,相距约7公里。山体北临涪江支流安昌江,宝成铁路从山脚下通过。山南为较平缓的坡地,山脚下散布着农舍,村子名为姜家湾……

  边堆山文化是四川土著文化典型代表

  张勇提供的资料中,考古研究这样表述边堆山文化的重要意义:

  边堆山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是迄今为止绵阳城区人类活动最早的文化遗存。它的时代稍晚于江油大水洞遗址,与新津宝墩遗址的文化面貌相似,相当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早期阶段,或者还要更早,较之于四川境内业已发现的其他属于当地土著文化系统(大溪文化除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具体年代大略偏早。边堆山文化是四川土著文化的典型代表,边堆山文化遗址处在四川土著文化从北向南发展,从山前农业向平原农业过渡的关键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主要作用。边堆山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探索四川盆地文明起源和原始文化面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1952年冬,修筑宝成铁路时,当时西南博物院筹备处工作组配合宝成铁路筑路工程,对沿线进行文物调查,在清理石塘乡(当时边堆山属于石塘乡)崖墓时,发现边堆山文化遗址。经略作探掘,出土有石斧、石凿、刮削器、红黑陶片等。陶片火候高,质或细或粗,有的表面有刻划纹,均磨擦甚光。

  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绵阳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从发掘情况看,边堆山遗址文化堆积层清楚,遗存丰富,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红烧土等标本数千件。还出土一批不同个体的人齿、兽齿和磨制骨器以及大量带草茎痕和圆形孔的红烧土,证明是草拌泥,木条作筋,经烧烤的居址遗存。

  专家从几次发掘和出土的遗存分析,基本确定边堆山遗址是四川盆地以北浅丘地区的一种个性突出、面目颇新的土著原始文化类型。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