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 正文
五丁开山受惊的屙金石牛去了哪里?
发稿时间:2021-02-28 08:51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五丁开山迎石牛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那么,“地崩山摧壮士死,金牛惊遁”遁去了哪里呢?

  梓潼石牛镇场镇旁,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小石牛和碑,以及近代当地人重塑的大石牛

  五丁开山迎石牛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那么,“地崩山摧壮士死,金牛惊遁”遁去了哪里呢?

  牛年新春之际,记者走访了梓潼县石牛镇,想要寻找到惊遁的屙金石牛。

  古蜀文明引得秦王贪心

  相传天地初辟、洪荒初开的上古时代,古蜀地的四周便因崇山峻岭、高峡幽谷的阻塞,人烟稀少,与世隔绝,被称之为“四塞之国”。

  当传说中的黄帝,以及尧、舜、禹相互禅递,随后代代相继至夏、商、周三朝,开辟了华夏文明的正脉源头的时候,古蜀文明也与之相伴,形成了与中原文明迥异的古蜀文明。

  传说中半人半神的人物蚕丛、柏灌和鱼凫开创了古蜀王国。杜宇传帝位给鳖灵,鳖灵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后来,他们又把首都迁移到成都。

  蜀国这么好,贪婪的秦惠王可不开心了。

  既然想蜀国,那就挥师南下,直取蜀国啊,反正秦国强大。可是不行啊,没路啊,秦惠王常常为此嗟叹。

  古蜀王国从传说中的黄帝、颛顼时代,到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时期,一直与中原文明暗通一线,但从后来的记载与地理环境上看,始终与北方相邻的秦国隔绝。

  从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及历史文献和地脉情形推测,由于秦岭天堑的阻隔,蜀地与中原早期的交往是绕经白龙江、西汉水谷地,然后再辗转至甘肃一带,最后东下入中原腹地的。只是周人东迁,甘肃一带沦为戎人之地,这条命悬一线的通道就此断绝。

  东周以后,尤其是战国时期,秦、蜀两国之间想要取得实质意义上的联系,直接打通秦岭、龙门山脉的阻断,就显得势在必行了。然而,要想从正面打通秦、蜀之间的通道,在龙门山脉与秦岭天堑的绝壁沟壑间凿石筑路,其工程之艰险,耗费之巨大,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

石牛庙

  五丁开山迎接屙金石牛入蜀

  蜀道有多难?青莲居士李白在《蜀道难》一开始就写了“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把蜀道之难写得淋漓尽致。

  尽管蜀道难于上青天,可是秦惠王的贪婪可比青天还高,必去蜀国。

  蜀道如此之难,秦要想入蜀,就得把蜀道变得不难。怎么办呢?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军队不容易通行,硬攻显然不是办法。这时候,就有人给秦惠王想出一条妙计:叫人做了五头石牛,每天在石牛屁股后面摆上一堆金子,谎称石牛是金牛,每天能拉一堆金子。

  贪婪的蜀王听到这个消息,想要得到这些所谓的金牛,便托人向秦王索求,秦王马上答应了。但是石牛很重,怎么搬取?当时蜀国有五个大力士,力大无比,叫五丁力士。蜀王就叫他们去凿山开路,然后把金牛拉回来。五丁力士好不容易开出一条金牛路,拉这些所谓的金牛回到成都,才发现这些石牛根本不会屙金。

  上当受骗的蜀王托人狠狠地骂了秦国国君言而无信。

  梓潼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刘文讲到这里时说,《华阳国志》的这些记载其实还有下文。

  秦惠王得到蜀王骂自己的口信后,高兴不已,他知道,入蜀的道路通了。不过,狡猾的秦王并没有马上发兵取蜀,因为谋士说了,从秦到蜀,开路容易,那是下坡路嘛。不过,从蜀开路到秦就难些,那是上坡路嘛。于是,又有谋士献策,给好色的蜀王准备5名美女,让蜀王派五丁力士把石牛送回来,迎走美女。这样,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就会开辟得更宽。

  好色的蜀王听说有五个天仙似的小姑娘,比金子还珍贵,就再次叫五丁力士到秦国去一趟,把五位美女快快接回来。

  五丁力士拉着石牛北上,沿途继续开山凿路,把蜀道再次变宽许多。当他们到达梓潼时,秦王的美女确实送来了。

  可是,正在这时候,一条大蛇突然出现,正向一座山洞钻去。五丁力士中的一位,跑过去抓住它的尾巴,一个劲地往外拉,企图把蛇杀死,为民除害。但蛇很大,一个人拖不动,于是五个兄弟一起过来,几人联合用手去拖蛇的尾巴。双方争斗了好一段时间,巨蛇才被一点点地从山洞里拖了出来,五人十分高兴。忽然妖风作怪,只听到一声巨响,地动山摇,大山崩塌下来,刹那间五个壮士和五个美女都被压死了,化为血泥,一座大山化为五座峰岭。石牛受惊,也遁去了。

  五头屙金石牛遁去哪里了

  “金牛惊遁”遁到哪里去了呢?刘文说,根据民间传说,一头遁到梓潼县,名石牛;一头遁到绵阳,名铁牛;一头遁到成都,名金牛;还有两头一入海一上天了。

  关于石牛,梓潼县志和石牛镇志都有记载:石牛镇又名石牛堡,相传秦惠王欲吞蜀,作石牛粪金以诱五丁迎妇而开山,五丁在今七曲山除挡道巨蟒,地崩山摧壮士死,金牛惊遁至梓潼城南三十里四堆山一洞口化为巨石蹲踞如牛。唐杜如晦诗云:“苔藓作毛随雨湿,藤蔓穿鼻任风牵,从来不食溪边草,自是难耕陇上田。”清咸丰八年(1858),县令张香海立碑题字“古石牛堡”。石牛镇名由此而来。

  关于铁牛,无论什么记载似乎都与五丁开山之屙金石牛无关。

  “一部绵州史,几多抗洪图”。绵阳城的历史,其实也是水文化的历史,历史上曾发生过七次特大洪灾,它们改变了绵阳的城市格局。绵阳的铁牛是“镇水铁牛”。

  据《绵阳县志》载:“咸丰丁巳年,洪水暴涨,州牧毛震寿除率民建修河堤外,还建杨泗将军庙。”这个“杨泗将军”应该就是绵州人的镇水王爷;因绵州人很崇敬他,把“将军”升级为“王”即泗王,又称泗王庙。

  不过,居于正殿正中的泗王塑像两侧的楹联是:“历三代施三德平三苗承三皇五帝协和万邦;疏九河定九州设九牧作九鼎六府思信四海。”从这副楹联的内容来看,正中的塑像应是大禹王才对。

  从大禹治水也可以推测,绵阳的铁牛,是用来镇江除妖、镇水消灾的,和五丁开山的屙金石牛没有关系。

  关于成都的金牛,似乎和屙金石牛有关系。

  金牛的由来,说的就是秦惠王野心吞蜀的故事。

  故事说,蜀王在一次打猎途中遇到了秦惠王,两国互送了礼物表示友好。哪知蜀王的礼物到了秦王手中后,秦王发现这些礼物实际是一堆泥土。正在秦惠王恼火的时候,大臣安慰,好事啊!这是蜀国的泥土,预示着我们马上就要得到蜀国的土地了。

  原来,秦惠王想吞并蜀国已经很久了,迟迟不动兵也是因为蜀道难于上青天。

  秦王碍于对蜀道的不熟悉,不敢轻易动兵,于是也就有了五丁开山的故事。

  不过这个故事稍微有点不一样。这个故事说五丁开山,刚迎回石牛,秦惠王派遣张仪率领讨伐蜀国的秦军就来了,而秦军来蜀经过的就是蜀国自己开拓的黄金通道——金牛道。为了运回五头石牛,蜀国的五丁力士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沿途的林木都被踩倒,山地都被踩平,为秦国的顺利入蜀创造了绝佳条件。

  金牛的由来,《括地志》中说;“昔秦欲伐蜀,路无由入,乃刻石牛五头,置金于后,伪言此牛能屎金,以遣蜀,蜀侯贪,信之,令五丁共引牛,堑山堙谷,至之成都。”《华阳国志·蜀志》也有同样的记载。相传蜀王置石牛的地方,即今金牛坝。

  不过,成都的金牛,还有另外的传说。传说很久以前,牛郎织女骑着“金牛”来到成都平原,很快,这里变成了人间天堂。后来玉皇大帝知道女儿私奔民间,将她抓回天堂,牛郎挑着一双儿女追赶织女时,把牛留在现在的金牛坝。牛久等主人未归,一气之下断了气,变成了真“金牛”。后来,牛郎归来将它埋在水池中。直到今天,还有人传说,那池的中心就在金牛坝招待所的一口井处,每晚月明之时,还在井口处看得见牛、牛郎与织女及一对儿女呢。也有传说那池在今金牛乡的土桥镇,因至今还有一口保留完好的“金泉井”于土桥镇上。

  不管屙金石牛遁去了哪里,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如今不难了。

  《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大概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吧。

  石牛从秦国拖运到成都,要从今天的陕西省褒城县经四川的七盘关、广元、昭化、剑阁、梓潼、绵阳、德阳、新都,所通过的地方,显然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所以《史记)也记载说这条古代成都通往中原的道叫“石牛道”,亦称“金牛道”。南宋诗人陆游在成都西门登高望远时写的《张仪楼》一诗中有“龟书成城锦水滨,金牛路辟复通秦”之句,前者指成都城筑城由来的传说,后者便是指金牛坝上金牛由来的故事。

  当然,郭沫若也有“五丁开山事乌有,其说虽墨竟可朱”的诗句,指明五丁开山就是传说而已。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毅 胥江 文/图)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