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预立先行“摸家底”纵横联动“大应急”
——绵阳科学推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发稿时间:2021-12-23 08:51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如何防?党中央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长远、亲自出题、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九大重点工程的首位工程,也是国家着眼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内业核查

 

 北川家庭减灾能力普查

  张贴普查海报

 

 市档案馆查阅历史灾害资料

  城郊曙曦幼儿园外业核查

 

 实地收集佐证材料

  防灾减灾救灾,其根本和前提是“防”。

  如何防?党中央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长远、亲自出题、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九大重点工程的首位工程,也是国家着眼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作出批示,要求全市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普查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聚焦总体目标、把握关键环节、强化工作举措,坚决抓好工作落实。

  面对中央、省、市的高位谋划和科学部署,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邓志军也有清醒的认识:“我市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自然灾害历来多发频发。开展全灾种普查,获取全市主要灾害致灾信息、重要承灾体信息、历史灾害信息,摸清全市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做到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心中有数’,才能为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诚然,这是一项重大的市情市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系统性工作,更是衔接好“防抗救”责任链条、全市联动“大应急”的关键环节。

  绵阳,丝毫不敢懈怠。

  当前,全市自然灾害风险普查调查阶段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全市应急系统共计录入承灾体数据3164条,减灾能力数据12646条,历史灾害数据7120条,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完成9大区县县级数据集建设,气象部门完成暴雨、干旱、高温、低温、冰雹、大风、雪灾气象灾害调查;住建部门完成50984万平方米房屋调查,203座桥梁、1694千米市长道路、3728千米供水管线、22座供水厂调查;交通系统完成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和农村公路23639.062千米调查,基本实现风险形势全面掌握、发展趋势提前预测、灾害风险精准研判、风险信息及时发布,为进一步健全全市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救灾能力调查评估体系,打通防灾减灾救灾“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成果运用支撑。

  □张春雷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谢艳 文/图

  强阵地、凝共识、广动员“线上线下、分散互补”共拧先期准备“一股绳”

  “当前已进入汛期,请各组群众认真配合风险普查工作,发现身边有洪涝、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风险隐患的及时上报村两委……”今年8月,进入主汛期以来,游仙区石马镇天林村的村村通“大喇叭”每天都会向村民做主题为“减轻灾害家家受益、风险普查人人尽力”的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宣传……

  这是我市下好氛围营造“先手棋”、鼓励人人参与风险普查的日常写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覆盖范围广、任务重、要求高、群众参与多,如何打好这场硬仗?

  绵阳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把“刀”磨得既锋又利,才能确保事半功倍。于是,铆足劲强阵地、凝共识,把宣传动员贯穿普查工作全过程,将全市上下共同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决心、信心拧成“一股绳”。

  呈现在具体工作中,绵阳采取“线上线下结合,集中分散互补”的方式为普查“发声”。在线上,充分利用党报党刊、电视台、政府网站、微信群等渠道,对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对象、重大意义、普查成果及运用等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做到图文并茂、入脑入心。

  在线下,充分整合驻村工作队、村(社区)干部、网格员等基层力量,走村入户,面对面把普查宣传页及致市民的一封信送到群众手中,通过“零距离”讲解,使得“风险普查你我助力、服务社会大家受益”“摸清风险隐患底数,保障安全心中有数”等一系列普查理念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不仅如此,在城区大街小巷、乡镇街道显著位置树立广告牌,张贴普查宣传海报,利用公交车、出租车、LED屏滚动播放普查宣传信息超万次,结合“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等重要节点集中“展示”普查。全市共发放宣传手册、挂图42万余份,实现城市乡村及大街小巷宣传全覆盖,进一步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精气神提振起来,更好凝聚起全域开展普查工作的思想共识。

  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下好普查进程“全盘棋”

  今年9月19日21时,北川县桂溪镇宝城村灾害信息员、风险普查员徐川接到气象部门发布的强降水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信息后,随即对全村进行风险隐患排查,发现该村二组中石化猿王洞加油站对面山体出现40公分左右裂口,并伴有下滑现象,时至21日,裂口继续扩大,增至80公分并继续下滑。确认安全隐患后,徐川当即报告镇领导,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将26名受威胁群众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

  “堡坎里面轰隆隆响,还有水泥缝裂开、小石头滚落的声音。幸好徐川反应快、动作快,转移后第二天就发生了大面积滑坡。”被转移群众王昔兵回想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更对风险普查员徐川的当机立断竖起了大拇指。

  原来该处去年就发生过落石,镇、村还专门在滑坡体段修筑了挡墙,并安排村上重点监测。作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村级风险普查员,徐川自然对该处“格外敏感”,通过“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本次普查的主要内容为“实现一个目标,完成七大项任务”,实现一个目标,就是要通过开展普查,摸清全市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客观认识本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七大项任务即查明本市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和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风险要素及其危险性信息;获取房屋建筑、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系统等承灾体的灾害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收集本地区年度、一般、重大等历史灾害信息;对市县两级各部门、乡镇(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居民等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情况,开展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对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的建筑物、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重要自然资源及区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等,开展重点隐患调查和评估;开展主要自然灾害风险的多尺度评估,编制灾害风险区划图;编制全市和各县市区灾害风险区划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提出区域综合防治对策。

  “覆盖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一线任务重”,加之基本无成熟先例和既定模式,普查工作如何高位推进、系统发力?

  绵阳思路清晰、举措鲜明: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组织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全域协同发力下好普查进程“全盘棋”。

  按照国、省安排部署,绵阳“一张蓝图绘到底”,先后印发了《绵阳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绵阳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对普查工作各行业部门职责任务等进行逐一分解,做到工作推进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迅速到位的还有组织机构。市、县(市、区)两级均成立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调动普查经费、人员、技术难题等综合问题,并设立“一办八组”,建立定期分析、沟通、解决问题的上下联动、反应迅捷、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的协调工作机制。

  此外,市应急管理局作为本次普查工作的统筹组织牵头单位,以“点对点负责、点带面开展、面面相结合、多方参与审核”为原则,通过建立联席会商会议和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主管领导定期召开协调会,关键节点召开调度会,构建部门、镇(乡、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动统筹推进、齐抓共管的局面,促进绵阳八大系统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有序推进。

  聚一线、访基层、全覆盖“三个专班、多元科技”确保普查资料“成果化”

  无论是开展地灾、水旱、森林草原火灾等灾种致灾调查,还是房屋建筑、公路桥梁等承灾体调查,其主战场都在一线、在基层。

  这就需要专业“人才队伍”和“科技智慧”加持,才能确保普查资料“成果化”。

  截至目前,绵阳市已总计落实普查经费8341万元,上级补助资金246万元。

  在政策经费保障的前提下,绵阳狠抓力量统筹,建强“三个专班”。首先,组建市、县(区)两级普查工作专班,形成上下联动的“1+N”普查专班架构;其次,牵头部门市应急管理,成员单位气象、自然资源、水利等也成立行业系统普查工作专班,明确专职分管领导、普查联络员,搭建起统一领导、上下贯通、分工协作、信息共享的“1+8”行业网格普查组织架构;再次,与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校地联动、与第三方专业技术机构开展合作,在历史自然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灾害等专业技术依赖性较强的领域成立专业技术专班,借“智”借“技”,确保源头数据的“含金量”和科学性。

  “三个专班”如何发力、通力协作?各行业系统普查工作专班结合普查任务对行业内的企事业单位、镇(街道)开展业务培训和指标详解,各企事业单位、镇(街道)对具体操作的调查人员进行培训,专业技术专班通过组织高校专家团队开展县级培训,对普查方案和技术规范作系统性解读。

  在此基础上,整合基层村(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灾害信息员、风险普查员等力量,在外业调查、数据收集、属性核实等方面提供大量人力支撑,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普查指导员+干部+志愿者”“社区网格员+志愿者+大学生+技术支撑”等普查工作模式,形成全域范围内“人人参与普查,人人普查专业”的全社会齐抓共管格局。

  “普查过程中,普查专班重点对山洪威胁区、地灾隐患点等周边农户实行全覆盖走访,确保点位性质清晰、范围明确。”绵阳市普查办专班负责人李天森介绍,目前,我市主要采用工程勘测、遥感解译、站点观测数据资料汇集、现场调查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开展致灾孕灾要素调查,采取遥感影像识别、无人机航拍数据提取等技术手段获取房屋建筑等承灾体的分布、轮廓、结构、设防等特征信息,通过互联网数据抓取、现场调查与复核等多样技术手段,结合数据调查APP移动终端采集承灾体地理位置、数量、设防情况等灾害属性信息,并采用分层级抽样、详查、人工复核等手段,保证数据质量。

  据统计,目前,普查专班已组织开展业务培训6476人次,组织各区县前往全国试点县考察学习120人次。通过“专班发力、科技加码”进一步积累了普查经验,掌握了工作方法,合力解决了普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确保了各层级普查资料有力、有序“成果化”。

  强督查、严核查、回头审“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倒逼普查质效“双提升”

  应急系统8月5日全面完成普查清查数据录入,8月10日全面完成普查清查数据审核,9月29日全面完成普查调查工作,11月21日全面完成应急系统普查成果抽样核查工作,11月29日全面完成应急系统市级审核上报工作。地震、地质、气象、水利等5个普查项目已全面完成,林草、交通、住建正抓紧推进,确保12月31日基本完成调查工作任务。

  面对着“步步紧逼”的工作任务和时间表,市普查办始终坚持“底线”思维,把普查任务作为专项目标任务纳入考核,量化工作总任务和各环节任务,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对工作落实不力、推进缓慢的部门,实行“一次提醒、二次点名、三次问责”,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为严格遵守“质量第一”的普查原则,市普查办“剑”指督查督办,不仅制定了统筹调度、督查检查、结果反馈等指导调度机制,还建立了普查问题“三台账一清单”制度,即“系统审核与调查问题台账、系统填报问题台账、驻点问题台账,系统已解决问题清单”制度,落实市县乡普查技术服务联络机制,开展定向督促指导和全面巡查,推进普查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同时,对各单位采集的数据实行“三轮审核”,先由县普查办一对一“跟踪审”,实时管控数据质量;再由技术人员对数据和佐证资料进行“交叉审”;最后由外业调查小组到现场对数据“回头审”。过程中,市、县普查办对弄虚作假、执行不力的,严肃追责问责,倒逼各县(市、区)解决普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数据是最好的说明。11月下旬,各县(市、区)应急系统普查数据上报后,市普查办又以交叉检查的方式,随机抽取全市27类688条数据19188条调查指标,进行内外业综合核查,经抽查核实、修正各区县报错数据20类148条调查指标。由此,以点及面,要求各县(市、区)再次对所有上报数据进行梳理、核查。通过反复查漏补缺、核查验收、层层加码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促进普查工作质、效“双提升”。

  “普查数据审核无误后,下一步,我们将及时进行整理分析,推进普查数据尽早纳入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同时,深化普查成果的应用研究,结合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和防汛救灾等工作探索建立多行业、多类型、多形式的普查成果应用体系和阶段性成果应用模式,着力实现数据共享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普查成果效益。”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李克勤表示。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