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进路1958街区
12月1日,冬日暖阳照射到车水马龙的跃进路上,道路两旁的梧桐树叶已泛黄。风吹过,树叶纷纷飘落,给这条历史老街增添了一份韵味。位于跃进路50号的1958街区在暖阳下多了一份浪漫,充满年代感的红砖房,琳琅满目的商店,各式各样的美食……跃进路,闪耀着光荣与梦想。它总长不过1公里,却走出了长虹、九洲等多家知名企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电子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这片街区,汇聚时尚、艺术、商业与生活元素,在新时代书写着新的传奇。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金容/文 陈冬冬/图
“跃进路”的由来
绵阳是解放初期我国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三线建设重点区域。新中国成立后,一批以军工电子、机械、纺织、材料等为主的国防军工企业,逐渐在绵阳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工业集中区,其核心区就在跃进路。
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资料显示,1955年,国家将绵阳规划为四川省第二个电子工业区并进行筹备。1956年9月,中共四川省委决定建立绵阳工业区。1957年3月12日上午,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朱德视察绵阳。他指示:将国家定在绵阳地区选址建设的无线电基地项目集中布置在紧靠旧城北郊区的平政桥一带。
1958年7月29日,根据相关指示,绵阳县决定在无线电基地生产区和生活区之间,新建一条长500米、宽10米的碎石道路。这条道路因修建于“大跃进”火红的年代,故被命名为“跃进路”。这是当时绵阳城的第一条水泥路。
天南海北的人来到绵阳跃进路上,开启了绵阳这座城市的工业传奇之路、复兴发展之路。仅“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就落户这里,尤其以长虹、九洲、华丰、灵通(407厂)、404医院、电子十一设计研究院为代表的“四厂两院”创造了无数个奇迹。
跃进路上的故事
对于绵阳而言,“跃进路”是工业传奇聚集地,而对跃进路上的人来说,更是一段耐人寻味的温暖岁月。
12月1日,冬日的暖阳开启了新的一天,85岁的徐德成老人一大早就从西山东路的家里往跃进路走,他和老友刘明义约好在跃进路上碰头。1955年,17岁的徐德成参军当兵,1959年3月8日,徐德成转业回到绵阳,成为407厂的职工。“我和刘明义两个人的经历差不多,都是朝鲜战场上回来后,在跃进路上上班、生活了几十年。现在我们虽然退休了,但每天都会到跃进路上走走,然后到社区里看看书,和老朋友们摆摆龙门阵。这条路上有我太多的回忆。”
“跃进路建设初期路面不像现在这么平整,到处都是泥巴、石头等,路面很窄,最多同时过两辆汽车,如果换成大一点的卡车就不能通过。”据徐德成老人回忆,为建设跃进路,“四厂两院”每个单位都有不同任务。有的负责修跃进路道路,有的负责修医院,而他所在的厂就负责修建宿舍楼,如“百号楼”等,楼外墙上用红砖拼出的“毛主席万岁”“大海航行靠舵手”等标语至今都很醒目。“建厂修房条件非常艰苦,职工有的去山上背茅草,有的到绵竹去伐竹,到平武、江油伐木,运回厂区,搭建简易厂房,随后才开始安装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徐德成说。
跃进路上的先辈们用双手和努力在一片荒废之地上建厂、搞生产、引领发展,创造了红色年代里跃进路上的工业传奇。
融“文化”“历史”“商业”为一体
近年来,随着产业的战略转移,曾经的跃进路逐渐成为城市商圈。2010年由九洲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九洲千城置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将跃进路50号地块进行开发。在建设中,突出“工业文化的现代创意”,保留了跃进路街区原有的红砖墙,并将街区取名“跃进路1958”,以留存三线建设历史文化痕迹。
跃进路1958商业街相关人员介绍,跃进路1958商业街借鉴了国外优秀城市从工业到现代都市化转变中的经典延续和创新,以及北京798园区艺术、商业相结合的新模式,走了一条“工业文化的现代创意”之路,同时在建筑中保留了跃进路的经典红墙,通过开放式院落设计,增强了街区的趣味性,最终将建筑立面、商业街区空间、主题雕塑结合,形成绵阳首个文化之街、历史之街和商业之街。“使得跃进路深厚的工业文化焕然新生。”
作为城市更新发展的范式,跃进路三线建设文化与城市商业模式的创新融合,碰触出了绚烂的火花,造就了跃进路1958商业街的独特魅力。如今,跃进路1958已成为绵阳一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此时,如果你站在跃进路1958街区上,在品味时尚新奇、可口美食的同时,一定能感受到绵阳历史上富有激情的一段篇章。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