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网讯 在位于绵阳江油的观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一种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的世界罕见珍稀濒危物种——距瓣尾囊草。绵阳自2011年启动抢救性保护工作以来,该物种种群数量从2026株恢复至4800余株,灭绝风险大大降低。
据了解,距瓣尾囊草是一种毛茛科尾囊草属植物,因其蓝色花瓣上有“距”而得名,是迄今世界上仅存于我国极个别地区的十分罕见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为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2011年起,绵阳市政府与江油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制定了《四川江油距瓣尾囊草抢救性保护方案》,并邀请到中科院及高等院校专家对该物种进行专项科学考察,从夯实制度到贯彻落实,一系列“组合拳”切实筑牢了“植物界的大熊猫”的生存安全屏障。
紧急行动,移植风险种群
2011年上半年,武都水库准备下闸蓄水,部分距瓣尾囊草存在被淹没的风险。绵阳立刻部署紧急行动,遵循“生境最相似、距离最短”原则,于2011年4月至6月将位于武都镇北部涪江西岸大桑园的距瓣尾囊草种群,移植到观雾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新春乡景台寺村。经多次监测,移栽后的植株生长正常,能够开花、结实,存活率约75%。
同时,观雾山自然保护区将移栽地周边的1500余平方米设置为距瓣尾囊草重点保护区域,并在2012年建成人工育苗基地1处,标准化育苗大棚3个。江油市观雾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王勇告诉记者:“选择新春乡景台寺村作为繁育基地,是因为这里生境与原生地相近。为更好地保护距瓣尾囊草,使之不受到盗挖乱采等人为破坏,为此,我们还安排了专人进行日常管护。”
回归试验,壮大野外种群
据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距瓣尾囊草一般生长在海拔几百米到一千米的石灰岩绝壁上,生长环境十分苛刻,极大限制了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自2016年起,观雾山自然保护区启动“野外回归复壮”试验工作,得出了“风化岩石越多的种植盆里距瓣尾囊草存活率越大,生长越快”的结论。10年间,观雾山自然保护区在迁地保护、人工繁育、野外回归等方面探索出了成功经验,累计成功回归1070株,存活约730株。
如今,距瓣尾囊草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现存约4800株,其中野外约3410株,大棚内成苗约1390株。今年10月,“距瓣尾囊草保护工作”作为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案例在昆明《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进行展示。
绵阳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还将进一步扩大距瓣尾囊草人工繁育基地规模,并选择适宜的生境开启新一轮野外回归试验工作,降低该物种灭绝风险,为维护生物多样性、守护生态安全贡献“绵阳力量”。
(李冬 刘泓汐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实习记者 曾晨 文/图)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