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雷锋车队成立(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邓勇摄)
文明劝导员维护交通秩序(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陈冬冬摄)
璀璨的城市夜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王勇摄)
绵阳新闻网讯 “绵阳于2011年首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至今已蝉联四届。多年来,绵阳始终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摆在党委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不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推动绵阳由文明高地向文明高峰迈进。”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训班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韩贵钧介绍了绵阳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四大经验。
为何绵阳能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训班上“晒心得”?从2011年摘得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的那天起,绵阳就踏上了“守护金牌”“擦亮金牌”的文明持续进步新征程。今年以来,绵阳在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的新起点上,翻篇归零再出发,瞄准新目标,铺展新蓝图,踏上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新征程,打造更具影响力、辐射力、引领力的“文明高峰”。
既“人人讲礼貌”,又“处处兴文明”,我市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我市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1489个,坚持把理论宣讲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大力开展道德典型选树和学习宣传活动,持续完善道德模范等先进模范的推选制度,开展“感动绵阳人物”“最美绵阳人物”评选等活动,让选树先进的过程成为了学习先进、宣传先进的过程。同时,我市还精心做好公益广告宣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成年人保护、文明健康绿色环保为主题,设计制作公益宣传画30余类,让小景观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
既要高声“领唱”,又要集体“合唱”,以“点”上的重点突破带动“面”上的整体提升。我市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确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工作机制,确保各职能部门和各区(园区)、街道(乡镇)、社区“一把手”靠前指挥,实现了文明城市创建成为各行各业的大合唱。另外,我市还持续深化文明单位创建,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通知》,大力推进文明单位“双助力”活动。
既注重外修城市“颜值”,又注重内塑城市“气质”,以“内外兼修”方式不断丰富文明城市内涵。我市以施行《绵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为抓手内塑“气质”,让文明城市建设步入法治化“轨道”,唱响社会正能量与突出不文明行为规范的双重目标;以优化城市管理为抓手外修“颜值”,编制《绵阳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导则》,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开展“交通提升、环境污染防治、排水防涝补短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园城市建设”等专项行动,开窗见绿、出门游园、夜间观景的和美画面逐步走进群众生活。
既解燃眉之急,又谋长远之策,用特色活动和品牌项目带动文明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我市以补短板为抓手,聚焦重点难点,突出群众监督为主,用好市民巡访团,公示群众监督投诉热线,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投诉渠道,建立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日常巡查制度,切实提升文明创建工作水平。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志愿服务组织7632个,注册志愿者91.3万余名;建立爱心驿站、暖心亭、志愿服务岗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站点500余个……一组组数据中,是我市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打造文明实践活动品牌的关键点。
我市聚焦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通过集中服务、站点服务、结对服务、点单配送服务等形式,常态化开展“邻里守望”“夕阳更红”等志愿服务活动,并紧盯“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这一目标,探索推出了“红色文明指数积分”“道德积分超市”等评价管理体系,打造了“春雷行动”“法在身边”“法治周周行”等文明实践活动品牌。(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郭若雪)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