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守护一江碧水 筑牢生态屏障
——市人大常委会推动长江保护法在绵落地实施
◆对涪江干流,木龙河、芙蓉溪、平政河等主要支流施行长期跟踪,对美丽绵阳建设开展市县两级上下全覆盖联动监督
◆创新“年初问计划、年中问进度、年终问效果”监督链条,对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确保整改不反弹
◆对全省首部水污染防治方面地方性法规《绵阳市水污染防治条例》进行修订
◆积极推进《川渝九地共建美丽涪江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框架协议书》签订
涪江,长江上游重要支流,自岷山雪宝顶奔涌而下,流经绵阳境内,滋润了百里沃野、千年文明。作为绵阳人的“母亲河”,一路奔腾,汇于长江。
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依法加强流域治理有了更足底气。4年来,绵阳市人大常委会以推动法律正确实施为抓手,努力守护一江碧水,推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芙蓉溪现在的水质检测情况怎样?”“污水处理的成本是多少?”……在推动长江保护法贯彻实施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连续5年对游仙区芙蓉溪水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多次前往溪畔的智慧水务中心进行现场察看,第一时间了解到了芙蓉溪以及涪江相关水质数据。这套监测系统融合了AI识别和卫星遥感技术。“就像给河流装上‘CT机’,连隐藏的暗管都能发现。”技术负责人介绍。
如今的芙蓉溪,已建成40多公里滨水绿道,水清地绿,鸟语花香,成为了市民休闲胜地。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市人大常委会早已认识到,要想保护好“母亲河”,目光不能局限于这条河流本身,而是要矢志不渝推动解决流域范围内所有污染问题,以源头清护江水碧。近3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对涪江干流,木龙河、芙蓉溪、平政河等主要支流实行长期跟踪,对美丽绵阳建设开展市县两级上下全覆盖联动监督,推动解决跨区域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小水电清理等难题;创新“年初问计划、年中问进度、年终问效果”监督链条,对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确保整改不反弹。“我们通过‘执法检查+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的监督组合拳,强化问题整改、增强刚性约束、健全联动机制,全方位推动法律落地实施,有效改善涪江水质。”市人大城环资委相关人员介绍说。
在推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将健全水污染防治领域地方性法规列入重点,对全省首部水污染防治方面地方性法规《绵阳市水污染防治条例》进行修订,制订出台了《绵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围绕水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面临的具体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明确了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地方性法规体系,为相关各领域工作扎实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组建联合调研组,对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形成审议意见,督办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代表建议,积极推进《川渝九地共建美丽涪江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框架协议书》的签订……一系列举措全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如今,站在涪江绵阳段的堤坝上,但见碧波荡漾、百鸟翻飞,绿意盎然、美不胜收。
数据显示,2024年涪江绵阳段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这份成绩单背后,是绵阳各级人大代表4年来提出的百余件涉水建议的成果展现,是数场专题询问“红脸出汗”的立行立改,更是“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记者 郑金容)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