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平武
【平武】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
发稿时间:2024-09-05 08:43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日前,以“绵阳品牌、中国品质,让世界爱上绵阳造”为主题的“绵品出川”北京行集中展销活动在北京市海淀区华熙Live·五棵松广场启幕,在区域特色集装箱区平武展位内,农特产品、文旅推介、自然教育、白马藏族特色文化等应有尽有,尽展“秘境平武·熊猫家园”的风采和多姿多彩的灿烂文化,吸引了众多北京市民和游客参观体验。

  村民采茶忙

  黄桃丰收了

  高村乡黄桃基地

  日前,以“绵阳品牌、中国品质,让世界爱上绵阳造”为主题的“绵品出川”北京行集中展销活动在北京市海淀区华熙Live·五棵松广场启幕,在区域特色集装箱区平武展位内,农特产品、文旅推介、自然教育、白马藏族特色文化等应有尽有,尽展“秘境平武·熊猫家园”的风采和多姿多彩的灿烂文化,吸引了众多北京市民和游客参观体验。

  今年以来,平武县“熊猫走天下·生态进万家”系列活动携各类山野好物出发,从“共享平武”走进省直机关暨2024平武野菜季活动到“文化三推”走进成都,再到平武好物进北京,每一次“走出去”都是对于“平武产”的高度自信,而这份自信背后蕴藏着怎样的产业布局?又是什么给予平武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胡宇/图 记者 任露潇/文

  绿色打底筑牢生态屏障

  日前,记者跟随绵阳市绿化标兵——任顺友的步伐,前往他的家乡平武县豆叩羌族乡银岭村。从豆叩羌族乡场镇出发,去银岭村的路上,任顺友不时指着车窗外的一片片树林,嘴里不自觉地念叨着:这座山上的树是我们4年前栽的,那片林子是我们6年前种的……就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

  一位普通的山里汉子,为了挚爱的绿化事业,12年间累计植树造林达4000余亩,培育各种树苗百万株以上,为莽莽山峦披上绿装。而这正是平武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诠释。

  平武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宜人的气候、独特的人文资源和奇特的地形地貌。一组数据,足以看出平武自然资源的富集:森林覆盖率达78%以上,常见优势树种23科、37属、78种,优势建群树种32种,草被植物有96科、332属、573种……与得天独厚资源相对应的是,近年来,平武积极推行保护发展生态资源相关举措,加强生态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保护林地资源和古树名木,打击一切破坏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从各个环节确保生态资源安全。同时弘扬绿色文化,广泛开展“爱绿护绿”公益性活动,将生态“植入”人心,让建绿、爱绿、护绿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为写好生态屏障保护文章加上一把“安全锁”。

  产业带动夯实发展基础

  初秋时节,瓜果飘香,平武县高村乡的黄桃迎来成熟上市期。金灿灿的黄桃不仅果大肉厚、味美多汁,更让村民鼓起“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记者在基地内看到,漫山遍野的桃树郁郁葱葱,一个个套袋的黄桃挂满枝头,个个饱满,村民们穿梭在果园里,熟练地采摘黄桃,一派丰收景象。

  “我们这个黄桃基地,大概是40亩左右,今年的黄桃产量大概每亩3500公斤,产值能达到150多万元,我们多种植了150余亩,差不多明年就可以投产了。”黄桃基地负责人兰定斌告诉记者。

  平武各类农业资源富集,如何更好地打响平武农业优势品牌,关键在聚焦特色。对此,平武明确提出构建“3+4+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培基地,促加工,创品牌,拓市场。突出平武生产、生态、文化、养生特色,有效整合山、水、林、田、文化五大资源,鼓励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以及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功能的休闲农园,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休闲农业发展。

  “对标产业体系目标,我们依托绿茶、果梅、雷竹、中蜂等优势资源,持续推进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全力统筹做好全县农业产业规划,激发农业发展活力,促进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平武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化为魂丰富精神家园

  从绵阳出发进入平武,沿着清漪江流淌的方向行进,很快就来到锁江羌族乡黄坪村。走进村中,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极具羌风韵味的民居立马映入眼帘,洁净的水泥路蜿蜒连通家家户户,盏盏路灯整齐划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有序运转,公共停车场平整宽敞……整个村子处处跳动着发展的活力因子。

  据了解,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黄坪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积极探索“四化四提升”融合善治新模式,不断健全自治、德治体系,推动基层组织不断夯实、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党群关系不断改善,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无独有偶,在平武涪江流域的少数民族乡镇中,平通羌族乡梅花节、响岩镇桃花节、豆叩羌族乡“瓦尔俄足”节、白马木座清明歌会等白马人特殊民俗节日活动依次展开,绘出一幅幅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画卷。

  近年来,平武着力构建“村规民约、道德评价、乡风监督”三大体系,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不断丰富群众精神家园,提升群众精神风貌,筑牢群众精神文化“内核”。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