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涪城
【涪城】从三个变化看涪城“微改革”“微创新”成效
发稿时间:2024-08-27 09:22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涪城区在全省创新推出“信用就医”服务,让患者实现“先诊疗、后付费”,不用排队缴费,减少就医过程来回奔波;探索“大数据+网格化”模式,构建起“114+568+1836”的三级全科网格服务管理体系,让“半小时”上门入户服务成为现实……


  涪城区在全省创新推出“信用就医”服务,让患者实现“先诊疗、后付费”,不用排队缴费,减少就医过程来回奔波;探索“大数据+网格化”模式,构建起“114+568+1836”的三级全科网格服务管理体系,让“半小时”上门入户服务成为现实……

  这样的“微改革”“微创新”事项,在涪城区还有很多。从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到完善的基础设施,再到更加人性化的城市管理措施,一项项“微改革”“微创新”,催生了一个个新变化、新提升。

  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以“微改革”“微创新”为切口和牵引,涪城区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化、差异化探索,推出不少务实创新举措,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采摘“幸福李”

  变化1 促进内外循环良性互动

  今年6月,在涪城区吴家镇邱兴旺家庭农场里,果农们正在认真采摘“幸福李”,确保每颗果实都是优质产品。半个小时后,这批新鲜可口的李子运送至10公里外的四川绵阳工业园(东区)企业服务中心辖区企业员工手中。

  这450公斤香甜可口的“幸福李”是吴家镇首单农特产品“内循环订单”。在探索园镇融合发展中,吴家镇主动对接本地农特产品入园优惠政策,面向辖区企业开展“内循环”经济专项洽谈,通过“微创新”积极探索“订单式”农业。

  通过与企业对接,长福村(邱兴旺家庭农场)为辖区惠科光电、龙华薄膜等企业已配送2000余斤“幸福李”,吴家“三清桃”“冰糖瓜”入驻惠科员工超市,联东u谷餐厅蔬菜“内循环”订单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不仅如此,戴家林村“家乡林”水果种植专合社为惠科光电配送爱媛果冻橙300公斤,大五星枇杷350公斤;吴家镇辖区农业企业(绵阳信王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对富临精工食堂销售米、面、食用油累计达20余万元。

  “订单式农业”不仅在销售上联系着企业和农户,种植上,还同步实施特色水果等品种改良、精深加工、品质提升,以口碑赢得供应链市场。接下来,吴家镇将继续通过壮产业、塑品牌、提品质等措施,推动本地农特产品进入园区后勤供应链,打通本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内循环”通道,助推“工业领跑、农旅齐飞”高质量发展。

  以“小切口”撬动“大服务”。在长虹世纪城2期小区,上线了“绵小涪”24小时无人智慧生鲜微市。市民只需通过用手机扫描保鲜柜上的二维码即可选购,完成后自动计量称重、微信直接扣款支付。

  “绵小涪”24小时无人智慧生鲜微市是涪城区供销联社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建立健全城乡供销服务经营网点,构建链接农村和城市、生产和消费双向流动、供应和销售闭环的一次探索创新,“互联网+菜篮子”为更多市民带来消费新场景。

  为保障配送食品安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运用智能温控和食品追溯系统,组织第三方服务商每日配送更换生鲜产品,保障品质最优、价格实惠。目前,“绵小涪”微市提供30余种蔬果及牛奶等货品,基本满足居民日常需求。自今年试点运行以来,会员人数达6万人。

专职网格员上门服务

  变化2 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随着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智慧设备和应用场景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的精度、力度、温度。而在涪城区城厢街道,就利用科技赋能基层治理,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化主体治理格局。

  “我上个月参加3场,积分新增30分。”“这个月新增45分,现在是功勋居民。”“争取下个月再挣30分。”城厢街道铁牛街社区,居民蒲长胜和邻居们晚饭后围坐在铁牛广场上热情地讨论着“在城厢”小程序上获得积分的情况。

  一年前,他报名参加了居民成长计划中铁牛街社区“百姓城管”志愿服务项目,长期参与劝导铁牛广场附近商户规范经营。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后,获得相应的积分,这些积分可在线上或线下兑换商品。

  “在城厢”小程序是城厢街道推出的居民成长计划的线上管理平台,发布文明城市创建、老旧小区更新、城乡环境提质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给予积分奖励,通过积分累计获得荣誉称号,建立居民成长价值体系,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原生动力”。

  通过实施居民成长计划,城厢街道鼓励3万名居民、4个商圈党组织、520户商家,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中,累计兑换6万积分,也让辖区居民实现了从“说事者”到“议事者”、从“观望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提升了辖区居民、企业商户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实现社会治理高效运行、精准服务。

  同样,青义镇通过“微改革”“微创新”,优化物业管理服务体系,制发《镇村(社区)两级小区物业管理责任清单》,建立健全镇村(社区)两级物业管理联络机制和小区信访问题回复机制,组织辖区36个物业公司构建联络网,打破镇、村、物业三者之间的沟通瓶颈,月均化解矛盾80余个,满意率达到95%。

  涪城区启动基层治理“强基工程”,改造提升服务阵地20个,建成运营“涪光里”公益助餐幸福餐厅14个,累计建成国省级基层治理示范点位27个。涪城区还探索“大数据+网格化”模式,让114名村(社区)书记兼任网格长,从村(社区)干部中选聘98名兼职网格员,面向社会招聘470名专职网格员,吸收1836名物业、退休等人员为辅助网格员。构建起“114+568+1836”的三级全科网格服务管理体系。

  现在,涪城区社会治理已初步形成多元参与、种类丰富、活动常态的生动格局,大家共同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融的社区环境。

“润康”医疗行动

  变化3 让幸福感受无“微”不至

  精准帮扶,让群众更有感受、城市更有温度。涪城区城郊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帮扶工作,在日常走访中发现,辖区部分具有劳动力的困难群众家庭出现失业情况,使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为减轻困难群众因生病住院、意外伤害、子女就学、失业失能等造成的再次伤害,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创新举措,采取“商保兜底”模式,通过公开比选招标,确定了太平洋保险公司定制保险服务。其中,保险方案共3大类、9小类,包含因病、因学、失业、意外灾害等造成的经济危机情况,每名困难群众的保险费用标准为560元/年。

  城郊街道花一社区居民杨先生就是受益者。因疾病昏迷,他在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住院,其家庭收入微薄,几乎入不敷出。了解情况后,太平洋保险公司为其办理赔付补偿3次,共计金额5000元。

  服务实施以来,共计投入19万元,为辖区困难群众购买补充性商业保险378人次,报销24人次,报销金额8。48万元。在额外购买补充性商业保险后,基本做到了困难群众生病住院不再花钱。

  同时,通过“商保兜底”模式,有效解决了低保、特困、低保边缘户等困难群众政策兜底不能报销部分,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接下来,城郊街道将聚焦困难群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各种民生事项,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有效改善困难群众生活条件,更好地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涪城区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全省率先推进城镇困难群众精准帮扶,实施“五润行动”计划,兜牢城镇困难群众“幸福底线”;推出教育提质放心行动、卫生健康安心行动、精神文化润心行动等民生“十心行动”,架起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用“微改革”托起大民生。涪城区先后为518户困难老年人实施适老化改造、资助困难群众家庭学生1122人次;完成代缴基本医疗保险2932人……一组组数据,是一件件“急难愁盼”问题得以解决的生动体现,更绘就了“有福之城、温暖之家、和谐之地”的美好画卷。

  如今,涪城发展指数和幸福指数同步提升,入围“全国幸福百强区”,《民生改革“十心行动”促进共同富裕》入选2021年“中国改革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记者 尹秦/文 涪宣/图)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