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挂面非遗工坊
□马倩 记者 彭紫薇 文/图
8月中旬,盐亭县文通镇的盐挂面非遗工坊内,架子上挂满了正在晾晒的手工盐挂面,阵阵面粉清香扑鼻而来。手工盐挂面技艺传人梁其明的学生李得胜正穿梭其中,把控着制作挂面的每一道工序。
盐挂面采用百年传统手工艺制作,选取面筋好、面质白的小麦粉作原料,遵循和面、发面等12道传统工艺流程,制成的面条纤细且洁白光韧。盐挂面又名“红军面”。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在盐亭县文通镇石牛庙建立了红色苏维埃政权。为庆祝胜利,群众将石牛庙特产的手工盐挂面取名为“红军面”。
手工盐挂面技艺传人梁其明年近60岁,是为数不多的手工盐挂面技艺传人,文通镇很多做面的手艺人都曾受其手口传授。
“我师父12岁学艺,做了一辈子的面。我跟着师父学了20多年。”李得胜边做面边介绍,适合做面的时间仅有半年,即上一年的中秋至次年的3、4月,“其中,正月是最佳时间,不管是温度、湿度还是阳光,条件都最为理想。”
严谨精细的手工制作技艺以及别具一格的盐亭地方风味,令盐挂面声名远播。文通镇设立了盐挂面非遗工坊,这是盐亭县首批非遗县级工坊。
“通过‘农户+合作社+电商平台’新模式,我们将分散在各处的手工盐挂面技艺传人聚集起来,实行统一原料、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管理方式,规范盐挂面生产工艺流程,提升盐挂面品质,推动传统手工盐挂面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文通镇盐挂面非遗工坊相关负责人表示。
纤细的手工盐挂面,不仅是对手工盐挂面技艺的匠心坚守,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助推器。2024年,文通镇盐挂面非遗工坊吸纳就业32人,人均增收1.252万元;带动周边就业53人,人均增收1.8113万元;产品年订单数达12000笔,年销售额102万元。
李得胜一家仅靠做面年收入达8万多元。“我会将盐挂面更好地传承下去,让盐挂面的名声更加响亮。”望着面坊里晾晒的挂面,李得胜满怀信心。
近年来,盐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致力于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今年5月,盐亭县共有省级非遗保护名录7项、市级11项、县级36项,创建了4个市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1个非遗传习所、1个非遗展馆。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