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江油
【江油】“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 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异彩
发稿时间:2024-07-29 08:51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近年来,江油紧紧围绕实施“文旅兴市”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坚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创新工作举措,以名录促项目,以项目培人才,以活动促传承,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异彩。

  学习非遗水拓画

  青林口高抬戏获中国第八届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坝酱油被确定为首批“四川非遗、百城百艺”品牌;彭耘、王成等8名非遗传承人成为四川省乡村名师工匠;全市各项非遗项目生产、经营收入达10多亿元……

  近年来,江油紧紧围绕实施“文旅兴市”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坚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创新工作举措,以名录促项目,以项目培人才,以活动促传承,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异彩。

  管理 非遗项目百花齐放

  时光与匠心,造就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不断加大非遗的传承、弘扬、守护、宣传,才能让非遗记忆“活”起来,重新焕发光彩。

  近年来,江油将非遗保护传承作为实施“文旅兴市”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开展非遗项目普查,进行文字、图片、影像资料收集、整理、建档,并对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申报。

  不断健全完善申报和管理制度,相继印发了《江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审办法》《江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确保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公开、公正、透明,从而使非遗管理科学、严格、规范,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支撑。

  据介绍,江油现有非遗项目54个,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个(青林口高抬戏),省级非遗名录项目5个(雾山石刻、重华烟火架、铁索飞渡、李白民间故事、中坝口蘑酱油酿造工艺),绵阳市级非遗名录项目18个,江油市(县)级非遗项目30个。

  传承 非遗走进百姓生活

  四川清香园调味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已有200余年酱油酿造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该公司的中坝口蘑酱油酿造工艺是省级非遗项目。该公司倾力打造的中坝酱文化博览园,全方位介绍中国酱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吃酱油拌饭、参观手工制酱作坊、体验传统生产工艺……中坝酱文化博览园开展的研学体验活动让学生流连忘返,中坝口蘑酱油酿造工艺以另一种方式保护传承。

  据介绍,中坝酱文化博览园、李白诗意绣已被省文旅厅公布为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体验基地。

  除了开展非遗体验外,江油还常态化组织草编、雾山石刻等非遗项目进景区、进社区和进校园;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绵品出川”、成都农博会、绵阳市文化“三推”、江油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

  “现在从事非遗工作的人少了,我们通过开展进学校、景区等活动,就是想向更多人讲江油的雾山石刻文化,吸引大家共同传承这项技艺。”雾山石刻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办人胡永洪说。

  为加强传承非遗技艺,近年来,江油先后设立了重华烟火架等20处非遗传习所,将高新区实验小学、青莲中学建成“绵阳市级校园非遗传习基地”,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传承人。目前,江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73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3人、绵阳市级15人、江油县级54人。

  创新 非遗经济兴业增收

  “农场每年工资性支出约30万元,解决了附近部分村民就业难题,增加了收入,带动乡亲共同致富。”江油市永胜镇凤姐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小凤说。

  刘小凤是江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荆凉粉制作工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多年来她积极挖掘乡村美食,将“黄荆凉粉”制作成十几道美食,并在自家农场开展黄荆叶采摘、制作黄荆凉粉等多项体验活动,让黄荆凉粉的名声越来越响。

  将非遗技艺传承下去,是所有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心愿。刘小凤手把手教,毫无保留地传授黄荆凉粉制作的关键技术,既是传承这门手艺,更想带动乡亲增收致富。

  近年来,江油以推进乡村振兴为抓手,不断创新方式和举措,让非遗传统工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打造特色区域品牌,积极发挥非遗工坊作用,以“江油肥肠”“江油口蘑酱油”“江油附子”“江油铁锅”等为主的非遗经济,实现总产值破10亿元,带动6000多人就业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范灵知 刘术云/文 江油融媒体中心供图)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