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逐“新”而行 以“质”取胜
——涪城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综述
夏日涪城,生机勃勃,“新”意盎然。
“涪城科创大走廊”加快建设,新增企业102家、平台孵化项目62个,科技企业、孵化空间、高端人才等创新要素加速汇聚;“鸿儒·乡里”建成开镇,科创平台联盟高效运营,新招引科创企业98家、累计突破800家……在涪城大地,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涪城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长远谋划、明晰路径、创新举措,优势产业延链聚合、重大项目全速推进、重点企业满荷运转,全区上下逐“新”而行、以“质”取胜的良好格局持续巩固。
当前,涪城区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按照刚刚闭幕的区委七届八次全会工作安排,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创新与产业的乘数效应,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俯瞰四川绵阳工业园北区 (洪刚 摄)
A 科技创新
抢占关键“制高点”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涪城何以在全市率先实现新突破的“必答题”。
挑战面前,唯“新”不破。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方能确保涪城赢得主动权,破除发展掣肘,一路向前。
时间来到今年4月30日,位于四川绵阳工业园北区的“鸿儒·乡里”正式揭牌,院士(专家)团队科创研学示范区交付使用。
“‘鸿儒·乡里’总体规划以‘三步走’打造‘两区一带’,第一步建成院士(专家)团队科创研学示范区;第二步建成科技产业孵化区;第三步建成农科文旅发展带。”青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鸿儒·乡里”已引入清华大学专业规划设计团队,建成2处科创研学平台,建好5栋科创小院。“鸿儒·乡里”的建成,进一步推动高端资源精准链接、优质项目高效落地,助力涪城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涪城区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行动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次发展,不断壮大、培优、育强科创主体。同时,涪城区出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其中创新创业支持政策15条,从企业培育、研发、成果转化等7个方面,对企业进行支持,科技领域累计兑现奖补资金近5000万元。
放眼涪城,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力争在核心技术上实现创新突破,同时对接产业链,让科技成果跑出转化“加速度”,企业发展韧性不断增强,进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截至2023年底,涪城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达到391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3户,去年一年,全区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户。今年3月28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重磅发布赛迪创新百强区(2024),涪城区排名再升一位,居全国第32位、中西部同类城区第一、四川省第二。
当前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涪城正抢滩发展前沿,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新赛道,以“四大行动”为抓手探索建设开源创新体系,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搭载着“涪城一号”卫星的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涪宣 摄)
B 产业焕新
激活转型新动能
如果说涪城是产业发展的一片沃土,那么新质生产力则是涪城企业成长壮大的强效“催化剂”。机械加工、食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华丽蜕变”,新型显示、汽车电子等新兴产业“由点及链”集群发展,空天产业、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拔节成长”加速壮大。
走进位于四川绵阳工业园东区的富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高端智能生产设备正高速运转,工人们只需置身生产线后,发出数据指令,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
作为涪城区“智改数转”标杆,富临精工2017年就通过“机器换人”“数据换脑”,目前已打造60余条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转型升级已实现跨业务环节数据的共享协同,企业运行效率全面提升。“‘智改数转’后,实现系统成本降低1500余万元,工作效率提升60%,制造成本降低2000万元,开发周期减少40%。”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6月16日下午,四川绵阳工业园北区喜气洋洋,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园正式揭牌。据了解,该产业园重点以人工智能为产业主导,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合作布局科技城超算中心,今年将正式投入运营。目前,该产业园已入驻四川橙科芯智科技公司、科秘机器人(四川)有限公司、四川五九六智感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30余家科创企业。“涪城区将聚焦基础支撑、技术研发和应用服务3个层面,持续抓好人工智能产业园运行,加快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超算中心、智能算力中心建设,支持硅基智能、科大讯飞等企业开展大模型开发应用,建设全国一流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涪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前,涪城正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科技创新为核心、产业升级为方向,大力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着力构建“4+2”科技创新体系和“3+1”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一季度,涪城区属地区生产总值181。29亿元,同比增长8。7%;服务业增加值135。21亿元,同比增长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4%。“热腾腾”的数据背后,是涪城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力求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乘数式跃升、指数级增长。
绵阳惠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涪宣 摄)
C “四链”融新
构建发展“强磁场”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一条重要路径。为打破科技成果和产业化“两张皮”,提升科技成果在实际产出中的供给能力,近年来,涪城区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三产跨界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共享会议中心、电子大屏路演厅、多功能展示中心、共享实验仪器等完备的配套设施……绵阳·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自落地以来,通过建立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五位一体”创新体系,构建“投资+孵化+技术转移+资源服务”多维驱动格局,推进项目培育、创新孵化、企业加速服务有效链接,打造创新创业集聚高地。
截至目前,绵阳·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共招引企业376家,重点在谈项目8家,储备合作企业25家。
与此同时,涪城区还组建创新平台联盟,依托15个科创平台,汇集创新、技术、产业、人才和资金等科创要素,搭建信息共享、合作共赢平台。
在涪城科创沃土中,企业创新的“好苗子”纷纷结出“金果子”。走进四川垚磊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各种各样的无人机格外醒目,彰显出涪城硬核科技实力。目前,垚磊科技研发的“暴风”系列无人机,已成为全国科研试验无人机标杆;同时,多个型号的自研无人机已完成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飞行试验,性能稳定,作为成熟产品推向市场。
创新研发再突破,产业链条再拓展。种种场景的背后,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协同,是政策、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企业集聚。数据显示,涪城创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增长。2023年,全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量增长达到69%,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户数增长73%。
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涪城区着力构建“引、留、用、服”人才服务体系,出台《涪城区集聚创新人才引领发展十条措施》等优惠政策,制发涪才无忧卡并开展“揭榜挂帅”,向全球揽才,推动“三千英才汇涪城”,成功入选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就在刚刚,涪城区委七届八次全会闭幕,全会精心布局,精准落子,审议通过《中共绵阳市涪城区委关于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吹响向“新”逐“质”的“集结号”,按下加快竞逐新质生产力的“快进键”。(罗明金 吴佳泥 杜娟)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