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守住文化之根 留住城市之魂
——盐亭多举措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嫘祖祭祀活动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星星点点的文化遗产分布在盐亭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截至目前,盐亭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1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6处,一般文物点342处;省级非遗保护名录7项,市级11项,县级36项,创建了4个市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1个非遗传习所、1个非遗展馆……如何保护好这样丰厚的文化遗产,盐亭在长期实践中蹚出了一条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长效发展之路。
串珠成链 整合文化资源
作为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认定的“嫘祖故里”和“嫘祖文化圣地”,盐亭以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于世,还享有“千年古县”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
走进盐亭,处处可以探得文化基因的密码:三锅桩、丝织坪到藏丝洞、灯杆山,寄托着对华夏人文始祖嫘祖的敬仰之情;古刹凤灵寺、龙顾井摩崖石刻到高渠、青龙寨、赐紫山、奎星阁、鹅溪寺等古遗址,诉说着华夏文明的延续;蒙子垭字库坊、玉龙字库塔、榉溪笔塔到盐亭笔塔、孔圣庙字库塔、高院寺字库塔,传承文明又书写文明;还有东亭书院、玉龙寨、元宝山崖墓群、龙门垭摩崖……看似散落的珍珠,实则是史脉相牵的文化项链,尽显千年古县的厚重历史文化积淀。
在拥有如此厚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盐亭如何充分挖掘其历史价值?近年来,盐亭立足文化资源禀赋,深度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大力实施“文旅活县”战略,面向海内外打响“嫘祖故里”厚重品牌,将嫘祖文化圣地文旅融合综合开发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清单,全力打造祭拜嫘祖寻根之旅等3条精品路线。
每逢节假日,人们流连于嫘祖圣境、墨竹里风情街的传统与现代,在张家坝商周遗址、字库笔塔等历史建筑中体悟对文化、对美的追求,在嫘祖国家纪念公园、文同诗竹园感受民族智慧与家国情怀,成就一场古与今的双向奔赴。
保护传承 留住城市文脉
璀璨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留住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在盐亭县麻秧蒙子社区,藏着“一个遗落在县城深处的梦”——蒙子垭字库坊。
走近蒙子垭字库坊,明间坊额前后的“惜墨如金”“学海文宗”八个大字格外显眼。字库坊总高8。6米,仿木榫卯结构,坊身为6柱5开间五楼,横额、立柱、抱鼓等处雕刻有楹联、戏剧故事图案、二十四孝故事图案等祥瑞图案共108幅,中门内侧刻有《蒙子垭新建字库记》《文昌帝君惜字箴言》等,文字皆工楷书写,娟秀悦目,俨如法帖,堪称“文、书、刻”三绝。
如此精美的古建筑保存至今,保护和保养功不可没。盐亭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盐亭大力加强文物古建筑安全隐患排查,按照“最小干预”的保护原则,对包括蒙子垭牌坊在内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及环境维护,并为木质结构的古建筑更新投放灭火器、烟感报警器等消防设施。
与此同时,盐亭还建立和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巡视检查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与辖区12家文保单位签订《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落实文物保护责任,积极做好文物安全检查,每年开展文物安全检查80余次,检查文保单位300余处;会同县消防救援大队开展文物安全知识讲座及消防应急演练,有效提高责任单位安全意识和消防技能。
活化利用 赋能经济发展
在绵西高速盐亭云溪出口处,“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青”的诗篇和笔塔形象的标志相互映衬,美景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成为外地游客了解盐亭的重要窗口。
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关键。对此,盐亭有着自己的“解题”思路,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盐亭“量身”制定了“一核三区三线”文旅产业发展规划:“一核”是以高山森林公园、嫘祖圣境、墨竹里文旅街区、两江文旅为重点,打造居游共享核心区;“三区”指南部、中部、北部分别以嫘祖文化、文同文化、岐伯文化为核心,建设嫘祖丝绸体验区、农文旅教融合发展区与生态康养示范区;“三线”则是重点打造历史文化旅游线、休闲乡村旅游线、红色文化旅游线。
行旅河山,追逐风景;拜谒华夏之母,寻根丝绸之源;岐伯故里,体验岐黄之术……身穿汉服的20位两岸青年代表参加研学活动,嫘祖文化与岐伯文化的无穷魅力让他们沉浸其中。近年来,盐亭已成功举办八届海峡两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动、四届岐伯中医药文化节,让“华夏母亲之都世界丝绸之源”城市文化名片得到了炎黄子孙的广泛认同,为盐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盐亭已开展非遗“三进”活动20余次,参加“绵品出川”福州行、“成都宽窄巷子文旅宣传展销”等文旅宣传推广活动以及2023成都国际非遗节(绵阳)展示活动,“零距离”展示非遗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盐亭的知名度、美誉度。
一块古石刻,穿越时光,联通古今;一座古建筑,斗转星移,承载时光与历史的馈赠。原汁原味的保护、有脉有络的创新,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推动整体性保护,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盐亭蹚出了一条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长效发展之路。(付艳 记者 彭紫薇 文/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