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采购的插秧机正在田里进行插秧作业
4月22日下午,1台插秧机稳稳地停入了绵阳市安州区河清镇七一村的农机厂房里。“新农机为我们开展插秧、收割等农事社会化服务添了新动力!”河清镇聚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波笑道。这个专合社,是七一村探路集体经济发展而成立的。
作为省级脱贫村,村集体经济如何实现突破?去年年底,七一村利用“央省扶持资金”150万成立了农机专合社。“运行4个多月来,已实现营业收入超10万元!”七一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应欣喜道。
优势与劣势 耕作基础良好、农机服务需求迫切
4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七一村,千亩麦田随风起伏,数百亩油菜长势正旺。刚犁过的水田,部分秧苗已移栽,但大多数还在等着秧苗的到来。为何选择走农机社会化服务?河清镇党委书记王舒娅认为,从地形条件来看,七一村及周边地形平坦、开阔,便于农业机械化操作;从生产条件来看,七一村及周边有耕地10000余亩、高标准农田2000余亩,当地村民有种植水稻、油菜等粮油作物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非常坚实!”王舒娅说。
而在陈应等人看来,七一村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更是现实所迫:村里缺水、农机服务缺口大。在村里采访,一个奇特现象引起了记者注意:几乎每块田边都有一座小房子!打开房门,抽水机通过透明的水管将清水源源不断地送往地里。“秧田关水至少需要一天,水满了才能犁地、插秧。”村民马胜全说,每到春耕或收获时节,外地的农机大多不愿意来村里,或者加价才能来。一到丰收季,村民们就到安州区秀水镇联系外地农机。“但季节不等人啊!”陈应告诉记者,赶上天气不好、来不及收割,粮食只能烂在地里。
咱村里能不能成立个自家的农机专合社?这是村民们集中反映的迫切问题。2023年,村里成功争取到了安州区委组织部下发的“央省扶持资金”150万元,用于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驻村工作组、七一村两委决定在农机上做文章,并动员在成都务工的本村村民黄波回村牵头成立农机专合社。去年12月底,村里用这笔资金修建了农机厂房、办公室,采购了2台拖拉机、1台无人机等第一批农机设备。黄波以及其他3名返乡青年加入农机专合社,为村民提供耕地、无人机防护等服务。
惠民与创收 优先保障村民使用、走社会化服务道路
“方便得很、还省钱哦!”提及村里的农机专合社,七一村六组村民马顺金竖起了大拇指。今年,他计划种5亩水稻,一个电话给黄波拨去,旋耕机就开到了老马田里。不同于挑地、挑时的外地农机,河清镇聚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始终将满足村民耕种需求放在首位。“只要村民田里关满了水,不管田块大小,我们随叫随到!”黄波说。农机专合社还降低了村民农业生产成本,比如犁田每亩至少降低了20元。同时,黄波等人还为村里的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免费提供服务。王舒娅认为,用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建起来的专合社,惠民、便民也是重要的职责。
自打去年回村后,黄波几乎就没有闲下过。前段时期间,他和其他成员带着农机设备穿梭于田间地头,用无人机对小麦和油菜病虫害进行生态防治。近期,大家又忙着为村里及周边的村民耕田,马上又到了插秧的黄金时节。为何放弃月薪过万的收入,回农村搞起了农机服务?“今后,农业生产离不开耕、种、防、收、烘各环节的机械化操作,发展潜力巨大!”面对记者的提问,黄波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农机专合社成立的初衷,是为七一村集体经济发展探路、增收。陈应、黄波等人始终将这一使命摆在突出位置。成立4个月以来,农机专合社为1000余亩小麦、1000余亩油菜进行了病虫防治,犁田超1000亩,业务范围也从七一村扩展到周边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快速增长。看好未来的发展前景,合作社按计划采购了第二批新农机,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为集体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今后,黄波及专合社成员还计划走出绵阳,前往成都、德阳等地拓展业务范围。“从4月中旬持续至6月底,我们这段时间基本上不得空!”他说。(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文/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