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村1500余亩土豆喜获丰收
近日,在安州区河清镇金花村一片片平整的土地上,随处可见蒜农们忙碌的身影。
村民陈晓红是一位种植经验丰富的老蒜农,连日来她趁着晴好天气,雇佣十多名工人前来帮忙,在从村上“土地银行”流转来的8亩地里抢种大蒜。“以前我们想发展种植规模,都是一家一户去谈,如果中间有一两户不流转就搞不成。现在,我们直接在‘土地银行’拿地,方便快捷高效,而且村上的后续服务搞得好,我们搞产业发展更有信心了。”陈晓红告诉记者。
金花村属于安州区较偏远的山村。以前全村4000余亩耕地中,有一半都是低产土地,每年每亩地的产出不到2000元。近年来,该村探索“零散地,撂荒地”整治变“金土地”的“土地银行”模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助推了村民增收致富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前不久,金花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
“过去村里土地细碎,农民种地麻烦,流转也不好找业主。我们通过创建‘土地银行’,把农户承包地按不同档位利率‘存’进来,村集体统一打造和提质,再‘贷’给经营主体和大户。”金花村党委书记、经济联合社理事长薛兴全介绍,“存”入“土地银行”的土地,通过消垄、平田、修路、通渠等方式,改造为适合稻蔬药果、棚种机耕的现代化农业土地,满足成片化、规模化、机械化耕作要求后,再根据地理位置、土壤肥力、水源条件等因素,按照不同价格流转给大户或者种植企业。
目前,全村签订“存地”协议572份,共计2026亩,签订“贷地”协议38份,土地流转收益同比增加42.71%,各类经营主体减少生产经营成本100余万元,解决闲置劳动力350余人,存地农户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通过这一模式,全村累计实现集体经济增收47万元。
“耕作条件变好了,业主愿意来了,流转价格也高了,实现了集体、农户、业主三方共赢。”薛兴全说,如今的金花村还重点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产业发展势头旺盛,种植有水稻、西瓜、蒜薹、葡萄、西红柿等。
由于成效显著,金花村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四川省集体经济组织融合发展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等。2022年,央视《新闻调查》以《金花村的夏天》为题,用40多分钟时间关注报道金花村创办“土地银行”,聚闲置荒地为致富宝地的工作经验。
近年来,河清镇始终坚持以农村基层治理创新为引领,以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制为目标,坚持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建设总体水平,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村容村貌也得到极大改善,社会治安良好,乡村治理成效得以凸显,全镇到处洋溢着“产业兴、村庄美、民风淳、村民富、社会稳”的景象。
(绵报融媒记者 安峥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