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绵阳“六一堂”始建旧址在哪?
发稿时间:2023-09-09 09:12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北宋文豪欧阳修,于1007年出生于绵州,后人在他出生的推官亭建“六一堂”以示纪念。但对于当时推官厅的具体位置,却存在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在今天的绵阳市红星街61号院内,有的认为在今天的解放街17号院内。

位于南湖体育公园的“六一堂”

  北宋文豪欧阳修,于1007年出生于绵州,后人在他出生的推官亭建“六一堂”以示纪念。但对于当时推官厅的具体位置,却存在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在今天的绵阳市红星街61号院内,有的认为在今天的解放街17号院内。

  欧阳修出生时的推官厅究竟在什么位置?从唐到宋代,再至明清时期,古绵州城的城池变化较大,州署位置也随之变化。笔者根据历代志书中的相关记载,对“六一堂”的始建位置进行探讨。

  

“六一堂”内的欧阳修塑像

  “六一堂”的始建时间

  欧阳修出生于父亲欧阳观任职的绵州军事推官厅署,多部史志均有明确记载,但为纪念他而修建的“六一堂”的始建时间并不明朗。

  《欧阳文忠公年谱》记载,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欧阳观任绵州推官,他的夫人于六月二十一寅时,在推官厅署生下欧阳修。后来,绵州司户参军谭望在推官厅旧址侧修建“六一堂”,以此作为纪念。

  对此,北宋诗人唐庚曾写《六一堂并序》,“绵州司户廨舍,旧为推官厅,欧阳文忠公生于此。近岁,陵井谭望勉翁为参军,葺一亭于厅事之东偏,号曰六一堂,余闻而嘉之,乃为赋”。

  参考《北宋徽宗朝唐庚诗歌研究》,唐庚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中进士,先后在县州任职,其中绍圣三年(1096年)任利州司法参军,元符二年(1099年)冬因“贡举事系狱临邛”,在临邛待了8年。

  地方史志记载,唐庚在崇宁年间(1102年至1106年)任职绵州,按“系狱临邛八年”推算,他应是在1106年底起复后到绵州的。据唐庚诗《受代有日呈谭勉翁与谢与权》“老来忽忽流年紧,三见涪江秋叶陨”看,他在绵州任职三年。

  大观四年(1110年),唐庚进京任宗子博士,不久授任提举京畿常平,当年10月受张商英《嘉禾篇》案牵连被贬惠州,政和六年(1116年)遇赦返京任承议郎。

  唐庚到绵州后与谭望结识,两人建立了深厚友谊,经常“饮酒唱和”,离开绵州后也常有诗文交流。从《六一堂并序》中“近岁”及“余闻而嘉之”分析,“六一堂”是在唐庚离开绵州后,由谭望主持修建。欧阳修于1072年去世,据诗中的“我思六一翁,羽化四十年”,《六一堂并序》写于1112年前后,应是“六一堂”的始建时间。

  宋代绵州州署的位置

  北宋时期,绵州州署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清同治《直隶绵州志》记载,明以前绵州州署无考。但以越王楼为坐标,可以从志书中的城池、古迹、艺文等条目推算出大致方位。

  唐宝应元年(762年),杜甫到绵州所写《越王楼歌》中,有“绵州州府何磊落”及“孤城西北起高楼”等内容,可知当时的州署在越王楼,位于州城西北。唐元和八年(813年)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绵州城“依山作固,东据天池,西临涪水,形如北斗,卧龙伏焉”。

  唐末宋初,绵州水患不断,导致州城损毁。民国《绵阳县志》卷九收录的魏了翁著《绵州新城记》写到,宋淳化五年(994年)“延平石侯尝筑斯城”,可见北宋建立后到淳化五年之间,绵州无州城。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欧阳观修筑土城,当时越王楼在什么位置?据唐庚《登越王楼》诗中“左绵城北长安道,马足翻翻人自老。越王高楼藏道边,道上行人不迷到”推测,当时州城面积不大,越王楼位于城北,但楼已面目全非,诗中以“向来何处识面目,应在少陵诗句中”来说明。

  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知州史祁在城西北筑土堤“以捍涪趋”,却无法阻止洪灾对州城的影响。魏了翁在《绵州新城记》写到,嘉定十二年(1219年)时,州城“颓墉坏堑,若有若无,三尺之童牧,可挑达而踰屯”,程德降到任后清理旧址修筑新城。

  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成书的《方舆胜览》记载,当时的越王楼在城西北,天池山距在“州城北二十余步”,可见州城中心又往开元场方向转移。当时,“六一堂”在司户厅,虽然州署位置不明,但至少不在今天的红星街及附近区域。

  明清时州署位置变化

  历经元、明至清,绵州州城有很大变化,州署的位置也发生变化。

  清同治《直隶绵州志》记载,明代绵州的州署,在明正统初建于城东北隅。从这里可以看出,明代绵州城中心向涪江旧道方向转移。明万历年间曾重建“六一堂”,明天启元年(1621年)刊印的《新修成都府志》记载,“六一堂”在“治东”。

  明末,州城经战乱被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州范维典在明代旧址重建州署。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涪江暴发洪灾,“江水冲决城垣”,州署、仓库、监狱都被水淹没,知州刘萃秀在原安绵兵备道署之右建“茅屋数进”作为州署。

  安绵兵备道署设立于明成化中,位于治南,清顺治八年(1651年)裁撤。康熙二十四年、二十五年,知州卜永吉、王珽将废弃的安绵兵备道署改建为文庙,刘萃秀新建的州署就在文庙右边。对州署的变化,清乾隆《直隶绵州志》第十六卷收录屠用谦撰《重修绵州官署碑记》记载,绵州官署“康熙中以水患故,由治北移其署于此”。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涪江再发特大洪灾,“城西南仅存半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绵州州治迁驻罗江,清嘉庆五年(1800年)白莲教攻绵州,知州刘印全返回,率领军民修复绵州城,并向西北方向拓展。

  嘉庆五年,重建的州城格局到民国时期基本一致。咸丰五年(1855年),知州毛震寿在州署大堂后的二堂东偏房建“六一堂”。民国十八年,绵阳县知事袁钧因“六一堂”年久失修而废,遂在县署西花厅重修“六一堂”。不久,“六一堂”被毁。1989年绵阳市人民政府在南湖公园内重建“六一堂”。

  因此,将欧阳修出生的推官厅旧址认定在红星街61号院内或解放街17号院内,属于误断,至于具体在今天的什么位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张登军 文/图)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