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支撑和构建大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明确指出,要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完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绵阳实践,必须准确把握其发展目标、发展动能、发展主体及发展路径,奋力谱写绵阳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以实现产业建圈强链为目标,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三线建设”时期以来,绵阳始终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的“战略后方”重大使命。随着近年来地缘政治影响的加强,敏捷、高弹性的“短而近”供应链体系成为产业发展趋势。绵阳积极主动服务并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继续深化制度型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积极参与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协同共建,联动成都、眉山共同发展新型显示产业,引进玻璃基板、掩膜版、OLED材料、偏光片等共性配套项目,推动柔性显示、激光显示等技术研发。下一步,绵阳要加快重点产业建圈强链进程,开展产业基础高级化攻坚,增强“链主”企业和配套企业引育力度,提升产业链区域配套水平,保障重点企业产业链稳定。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聚焦先进工艺及技术、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等产业链重点环节,锻造长板优势。
以高水平创新驱动发展为动能,主动紧抓全球产业变革新方向新机遇。当前绵阳工业整体仍处于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的阶段,生产技术未完全实现自动化。工业“4.0”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时代,呈现出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行的特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需时间越来越短,抢占机遇窗口期的时间也同步缩短。面对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时刻,绵阳要结合经济发展实际,采用产业梯次接续发展的培育思路,在加快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完成向工业“3.0”过渡的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高能级创新资源,挖掘在核应用、激光应用等领域催生突破性、颠覆性技术的潜力,群发式创新突破并融合应用信息、生物、材料等领域的新技术,实现产业创新,培育具备工业“4.0”水平的企业,以科技赋能新型工业化,助推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
以注重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与引进为主体,激发新型工业化的微观主体活力。构建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需要若干世界级企业和一批各行业的龙头企业,还要有数量众多从事专项经营或以零部件配套见长的中小型企业。因此,绵阳要充分发挥大企业主力军和中小企业生力军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培育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加快完善中小企业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挥大企业在技术、标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和中小企业在产业创新、强链稳链中的支撑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供应链,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
以加快工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为路径,提高新型工业化效率和质量。数字化、智能化是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也是绵阳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加力数字赋能,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翅膀”,必须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加快5G在工业领域的深化应用,推动工厂内网络升级改造,促进智能化升级,对生产装备、关键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实施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标杆示范行动和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必须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加速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全面渗透和深度融合应用。必须加快推进产业治理方式现代化转型,充分借助产业大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数字化工具,连通企业侧和政府侧,贯通生产端与消费端,及时感知技术变化和独角兽企业等未来产业创新主体的需求,实现“超前”服务和敏捷治理。 (作者单位:绵阳市委党校)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