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晚,由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的2023年第二季度四川好人榜发布仪式在泸州举行。绵阳市平武县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的巡护员梁春平作为2023年第二季度四川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上榜。
“雪再大,也要守好这片山!”这是梁春平的心里话。自工作以来的25年里,梁春平不怕累不怕苦,从未离开过野生动植物保护一线,始终坚守在条件极其恶劣的野外监测岗位上。
翻阅他的工作日志,“守护”一词贯穿了他的履历:先后参加中科院大熊猫重点区域调查,全国第三次、第四次野生大熊猫调查;参与北京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在王朗的科研项目。
□绵报融媒记者 郭若雪
每年巡护2000多公里
为动植物宝库当好守护者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始建于1965年,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1997年,梁春平来到王朗自然保护区,开启了长达25年的风雨兼程。
初到王朗,梁春平对这个原始的世界充满了新鲜感,但承担的巡护工作很快将他拉回了现实。“开始以为就是进山看看小动物,到处巡查一下,也挺好耍的。但真正开始走进山里,才慢慢懂得了这份工作。”梁春平坦言,作为一名巡护员,每人平均每年要步行2000多公里山路,相当于绵阳到上海的距离,不仅要面对高海拔以及天气突变的恶劣环境,还要随时提防野兽。尤其是冬季巡护,从大本营出发,沿巡护路线而上,十几斤重的行囊让他们步行不到几公里便汗流浃背。然而,越是流汗,越不敢停下。因为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只要一停下来,汗水就会结冰,让人立刻体验到什么叫“冰火两重天”。
梁春平和队友需要对区域内20多条相对固定的路线进行巡护,每年至少走四次,总监测里程达280多公里。常年的风雨侵蚀,让梁春平患上了关节炎。“比起这些困难,我更愿意将注意力集中在保护区里那些珍稀动植物身上。”梁春平表示,王朗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不仅有野生大熊猫、羚牛、亚洲黑熊等珍稀动物,还有不少珍稀植物,每一个物种都值得他仔细研究,自然界的每一条生命都值得他认真守护。
克服恐惧提升技能
勇当两栖动物监测先行者
王朗是动植物的宝库,而梁春平则是宝库的守护者。
为了丰富物种监测内容,2006年,王朗自然保护区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将两栖爬行动物纳入进了监测范围。而此时,保护区内并没有这方面的专家。好学的梁春平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不已,第一时间主动报名。经平武县相关部门推荐,为梁春平争取到了前往成都生物研究所进行系统学习的机会。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系统性学习动植物保护研究相关的知识。虽然那时候我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快10年,但一想到能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我就充满了干劲儿。”梁春平表示。
学成归来,梁春平立刻投入到工作中,不仅为保护区提供了大量一手研究资料,同时还配合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在王朗开展科研工作。
为此,梁春平先后参与保护区科研监测与科研合作项目几十个,连续不间断主导实施“王朗两栖爬行类动物监测”达17年。如今,王朗自然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的监测种类已经达到了八类。
现在,梁春平成了保护区小有名气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专家”。梁春平表示,“既然做的是这份工作,就必须把它做得更好更出色。不论工作有多苦、有多累,守住生态红线,守护一方生灵,守候人与自然和谐,就是最大的意义。”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