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树青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游仙区以建设集成改革示范区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产业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在科技创新、高新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等领域实现突破,建立健全服务创新链,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集成改革举措,强化制度配套,深度激活游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为推动县域深度实施科技立市战略,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作出示范。
在科技协同创新上实现新突破。联合成渝两地企业、高校、院所,加快推动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游仙大学科技园建设,建立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阶梯型孵化体系,服务创新链。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在游仙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平台,建成市场化运营的科技要素交易服务机构。积极与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西南技术转移中心、成都科服集团等专业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形成“总部在成渝、平台在绵阳、配套在游仙”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链条。探索科技人才共享机制,促进高层次人才共享共用。
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游仙区依据国防科工资源富集优势谋篇布局,立足特色,积极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完善产业链。做优做强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聚力发展激光技术应用、核医疗健康、智能制造三个高技术产业。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与成都、重庆、西安等地形成“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产品+市场”产业互动,引导全区8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主动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建成省级(院士)专家产业园,争创第二批全省军民融合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搭建成渝绵地区跨区域智慧政务平台,推动跨区域营商环境共建、智慧网络共享、审批结果互认、服务领域交互。完善“一区多园”开发运行模式,探索政府引导、业主开发、政企共建、市场运作的园区建设运营思路,实现由“政府建园”向“市场建园”转变,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园区“全员聘任制”改革“管委会+平台公司”开发建设模式初显成效。
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围绕系统集成生产要素市场化、生活配套体系建设等方面相关改革举措,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形成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高品质宜居宜业空间。统筹推进产业园区、家庭农场、特色小镇、特色街区建设,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三权分置”改革、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改革,着力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和发展格局。依托“互联网+”和“双创”,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做实农业信息化、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政策运用,积极培育研学教育、网红经济、直播电商、智慧健康等新业态。“村网共建”模式获全省推广,完成区、镇、村(社区)三级应急广播平台和广播终端建设,区域内应急广播体系实现全覆盖,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科研院所及其周边区域生活配套基础设施,解决教育、医疗、住宿等后顾之忧,为充分激发科研院所专家人才参与积极性创造条件。(作者单位:绵阳市游仙区委党校)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