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24小时
岐伯仁术被后世 "医"脉相承济苍生
发稿时间:2023-05-28 08:22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盐亭县岐伯镇龙前村,位于崇山峻岭之中,这里终日云雾缭绕,山林葱翠,犹如仙境,生长着上千种名贵野生中草药,村民们历来以采挖和种植中药材为谋生和发展之道,史称之为“药谷”。

  盐亭县岐伯镇龙前村,位于崇山峻岭之中,这里终日云雾缭绕,山林葱翠,犹如仙境,生长着上千种名贵野生中草药,村民们历来以采挖和种植中药材为谋生和发展之道,史称之为“药谷”。

  在这里的龙潭湖畔,有一座庄严肃穆的古墓,上面没有文字,雕刻有精美的石雕和图腾,它就是传说中的岐伯之墓。中华“医圣”岐伯之灵,静卧在盐亭群山之中,激励着岐伯故里的人们发展和壮大中医医学和中药材产业,造福人类和社会。

  岐伯故里遗迹遍布

  “嫘祖看茧制衣衫,岐伯献丝上陈山,黄帝古蜀访元妃,千里姻缘一线牵。”这是一首在岐伯镇广为流传的民谣。

  岐伯,是我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精于医术脉理,遍尝百草,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中华第一部中医药巨著《黄帝内经》,记录的就是黄帝和岐伯就医学理论的一问一答,奠定了中医医学的理论基础,所以我国的中医医学被称之为“岐黄之术”,岐伯的尊崇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岐伯创立的“不精医无以济世,不懂药无以救民”之医德,则成为了后世医生的座右铭。

  岐伯到底生于何地?由于年代久远,上古时期又无文字记载,全是口口相传的历史传说,关于岐伯的籍贯也就说法不一,自古以来,就有陕西岐山说,甘肃庆阳说和四川盐亭说。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书院教授李里著述《岐伯再考》,认为三地皆称“岐伯故里”,因典籍无记载,无从考证,但三地都与岐伯有重要关系,或出生地,或行旅处,或居之所,皆有可能,均称岐伯故里,不足为奇。岐伯其伟大贡献和精神财富,深植于中华民族之文化土壤,乃为历史丰碑,值得千秋赞颂。

  “传说岐伯受封为古岐舌国首领,而古岐舌国就在以盐亭为中心的这一区域,岐伯去世后也葬在这里,与这里的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在盐亭县岐伯镇,岐伯遗迹比比皆是,从族属、地域、民俗和地缘文化上均有迹可循,而尊崇岐伯的风俗自古有之,为岐伯镇所独有,这些都佐证了盐亭是岐伯故里之说,据说嫘祖和岐伯都是黄帝身边的人,两个典故相映生辉!”盐亭县龙潭岐伯文化中心刘仕龙说。

  岐伯镇所到之处,无不充溢着岐伯神秘的身影,岐伯山、药神岭、岐伯庙、岐伯宫、岐伯殿、岐伯桥、岐伯墓、岐伯树,犹如岐伯与我们来了一次穿越远古的相遇,而药谷、药王山、药王岭、药神洞、药潭、药池、药包袱、药铡刀、碾药槽等地名和中医医药用具,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发端于岐伯的中医医学的博大精深。

  岐伯文化源远流长

  传说岐伯故乡是位于弥江北段上游的岐伯镇龙前村药谷(原属茶亭乡),这里的岐伯庙,始建于唐初,经宋、元、明、清历代修缮,如今岐伯庙内殿堂辉煌,神像威严,香烟袅袅,见证了岐伯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

  “岐伯爷爷医祖神,三月十七把乡行,遍地草木都是药,家家户户保安宁。”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院长龚珍旭是在岐伯故里长大的,提起家乡民间开展“岐伯行乡会”,祭拜医祖、舞龙耍狮、演川戏、唱歌谣、跑旱船、走马灯,儿时记忆中一幕幕热闹场景立即浮现在他脑海,幼时学来的民谣也是张口就来。

  岐伯行乡是岐伯镇独特的民俗活动,被收录入绵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岐伯行乡又叫“医祖出巡”,在每年岐伯生日农历三月十七盛大举行。

  这一天,岐伯古庙殿堂香烟袅袅,蜡烛通明,已经打造为龙潭民俗风景区的龙前村,把乐楼、民俗文化广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岐伯中医药文化馆全部装缀一新,五彩缤纷,参加庆典活动的当地乡亲们,在松柏烟雾中熏身后步入祭祀场,香樟木雕刻的岐伯神像正襟危坐的摆放在祭祀台中央。祭祀开始,主祭人恭读《祭岐伯文》,然后鼓乐齐鸣,请出岐伯神像出巡,开始行乡,凡是岐伯出巡所到之处,民众皆手持信香,列队恭迎,祈求岐伯护佑六畜兴旺、合家安康、风调雨顺。每一年盛大的岐伯行乡民俗活动,都会吸引众多省内外游客前来观礼,一睹中华医圣岐伯神秘的风采。

  在岐伯文化的熏陶下,岐伯镇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药龙、蚕龙、桃子龙、水龙的舞龙文化,目前岐伯镇“四龙文化”已被收录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文兴业“药谷”飘香

  在岐伯故里,生长有上千种名贵的野生中草药,岐伯镇的药农历来以采挖和种植中药材为支柱产业,受岐伯文化的影响,史称之为“药谷”。

  每年初春时节,龙前村种植的中药丹参喜迎丰收,伴随着机器的轰鸣,一垄垄长势喜人的丹参,带着泥土的芳香破土而出,龙前村的药农们忙着采挖、分拣、装袋,一派丰收的景象。

  “过去我们一直种植中药桔梗,由于品质上乘,长期远销韩国等地,但经济效益一般。几年前在四川岐舌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下,改种了6亩丹参。今年丹参丰收了,因为采用的是公司+农户的模式,而且丹参不愁销,每亩可收益5千多元,我们尝到了规模化种植优质中药材的甜头。”龙前村二组药农何顺甫一边采挖丹参,一边开心地对记者说道。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著名的诗句。在龙前村药神山一块种植中药茱萸的田间地头,记者遇到了四川岐舌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钟冬。钟冬介绍,公司入驻龙前村,看好的就是岐伯文化和这里种植中药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推广种植中药材,扶持重点户、示范户,以户带村、以点带面,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订单生产,走规模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带动更多农户走上致富路。

  “依托岐伯中医药文化资源,以岐伯文化和中药材发展联合体为突破口,建立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推动中药材企业扩大规模。岐伯镇今年计划再引进一家企业,再发展中药材300余亩,让岐伯镇的中药材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让岐伯文化和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得益彰,让中医医学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岐伯镇党委书记王毅说。(杨松 胥丽平 绵报融媒记者 陈荣)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