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从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发稿时间: 2023-05-15 08:49    来源: 绵阳日报

  □韩晓娟

  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引领我们抗击各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精神坐标,更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应对重大困难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认真落实“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根本任务,就要更好弘扬以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从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不断攻坚克难、勇往无前。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在千难万险中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一个又一个历史飞跃,同样不是敲锣打鼓那样简单,靠的是革命中锤炼的斗争精神。这些精神在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中碰撞,形成了不惧艰险、百折不挠的坚忍不拔精神。它赋予了中国人民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鼓舞着全国人民的士气,是人们战胜困难、坚定信心和勇气的思想动力,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而不懈奋斗。“5·12”汶川特大地震十五年,四川各项工作在落实中创新、在创新中落实,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从豪迈走向美丽、从美丽走向振兴的“四川答卷”。可以说,这种精神力量不仅是灾区重建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勇往无前的胜利保证,更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面向未来、攻坚克难的胜利保证。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不断追求梦想、实现价值。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的凝聚力,越是要鼓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气神。只要我们有准备,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就完全能够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当代青年要彰显“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鲜明底色,要怀揣保家卫国的壮志、守护许党报国的忠心,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全力以赴,勇当忠诚脊梁;当代青年要从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中汲取奋斗力量,在百折不挠中“百炼成钢”、在迎难而上中“创造奇迹”、在顽强拼搏中“书写荣光”,真正成为“攻坚克难、敢闯敢拼”的先锋力量。当代青年要用奉献精神“践其行”,用实干作为擦亮“先锋名片”、用忧公忘私亮出“公仆担当”,为党和人民事业献出青春力量,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始终坚持牢记使命、担当作为。四川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存璀璨,红色资源丰富,拥有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的独特优势。教育部等部委出台关于运用文物资源、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等文件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系统构建馆校育人共同体。地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具有历史传承性、显著地域性和深刻教育性,文化场馆是地域文化的承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要始终坚持牢记使命、担当作为。我们要对中华文化心怀敬仰、善于汲取、传承创新,用好地域文化资源,拓展立德树人新路径,让场馆文化在价值引领上齐奏“交响乐”,成为立德树人的“点金石”。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