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抢抓机遇创新引领 全力打造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专访市商务局局长罗盛军
2月12日至16日,市级领导干部和县级主要负责同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读书班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曹立军在开班式上明确要求,把握和打造成渝经济副中心,要做大服务业。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如何持续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服务业?近日,记者专访了市商务局局长罗盛军。
记者:去年,我市服务业发展成效如何?
罗盛军:2022年绵阳服务业逆境破局、稳中求进,实现新突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实现1731.14亿元,稳居全省第2位,占GDP比重达到47.7%,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到43.3%。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实现4.5%,居全省第2位,同比提升9个位次,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记者:结合本次读书班所学所悟,我市服务业还存在哪些发展空间?
罗盛军: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标成都、重庆等省内外服务业发达地市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还存在总量规模不大、产业结构不优、区域发展不均、供给质量不高、开放程度不足等问题。对此,必须准确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要求和丰富内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推动绵阳服务业向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延伸,奋力开启全面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记者:围绕持续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如何做大做强服务业,全市商务局系统有着怎么的谋划与举措?
罗盛军:全市商务系统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中西部服务业强市、中西部贸易强市、成渝消费副中心建设,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再添新动能、贡献新力量。
首先,加力优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专班工作体制,围绕构建“4+3+N”服务业新体系,加快支柱型服务业转型升级,成长型服务业培育壮大。实施服务业赋能融合计划,统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协调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支持5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联动发展、差异发展,全面提升绵阳服务业发展水平,争创全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同时,加速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加快实施传化智慧物流枢纽、西部写生创作基地等46个现有省市服务业重点项目,督促扩大有效投资;建立全市50个重点服务业项目清单,紧跟政策导向、强化项目包装,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省“大盘子”。
其次,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持续推进服务业企业“千百十亿”倍增计划,力争全年新增1家100亿级、5家10亿级、35家亿级服务业企业。强化发展要素保障,推动30家以上企业进入全省商贸服务业企业首批“千户培优”名单;持续推进“转企升规”,重点开展批发市场入统、企业产销分离工作,力争全年新增规(限)上企业(单位)突破400家。
另外,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优化“1+3+N”现代物流体系,科学规划现代物流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物流产业园等物流园区。持续推进全省绿色物流发展示范市、乡村振兴物流体系建设,做好中油北斗智慧物流产业总部基地、平武县域农副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产业园等10个重点物流项目保障服务,力争全市物流总收入突破270亿元,新增2家A级物流企业。(绵报融媒记者 谢艳)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