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网讯 过年走亲访友,孩子们收到不少“压岁钱”。压岁钱起源于古代,表达了长辈对晚辈的爱护和美好祝愿,但压岁钱到底应该归谁?对此,争论一直没有停过。
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压岁钱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家住经开区涪滨印象小区的市民王潇逸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压岁钱多是10元、20元,现在给孩子们发压岁钱至少是200元,400、800元也是常事,爷爷奶奶通常还会准备大红包,如今一个孩子过年的压岁钱少则上千元、多则上万元。
对于这样一笔不小的收入,一些孩子却高兴不起来。10岁的皓皓坦言,压岁钱刚在兜里揣热就被妈妈接管了,理由是怕他掉了或者乱花,但皓皓认为自己的钱应该自己保管。
那么,压岁钱到底归属谁呢?
四川睿桥律师事务所律师郑植告诉记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给孩子压岁钱在法律上属赠与行为,孩子或者其监护人表示接受、钱款发生转移之时,压岁钱的所有权就归属于孩子所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十五条规定,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在作出与被监护人利益有关的决定时,应当根据被监护人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换而言之,父母可保管“压岁钱”,但不能直接没收或者随意处置孩子的“压岁钱”,更不能单纯拿这笔钱为自己消费,损害被监护人的财产权益。(绵报融媒记者 蓝怡)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