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科技之城——绵阳,将又一次敞开胸怀迎接四海宾朋。立足绵阳,放眼世界,以“科技引领·创新转化·开放合作”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如约而至。
从2013年起,科博会已连续举办十届,成为绵阳乃至全省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也将肩负着“国家使命”的绵阳,推向了科技创新的前沿舞台。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作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打造西部创新高地”等重要指示,为四川科技创新把脉定向。
以历届科博会为刻度,回眸过往,绵阳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正全力用创新的钥匙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之窗”。
作为国家创新驱动版图上的重要拼图,第十一届科博会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科技之名,聚城市之光,这场“科技之约”,正从“新”出发,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塑造中国科技城的新动能新优势!
以科技为引领 刷新展会新能级
在时间的坐标里回望,发端于科技城建设、始创于2013年的科博会,正成为绵阳科技创新交流的重要窗口,产业对接合作的重要平台。
阔别三年,第十一届科博会再次面向公众开放。对标学习刚刚结束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国际展会,今年科博会将呈现一副怎样的新面孔?释放怎样的新机遇?各方都在期待。
新的内涵,刷新展会能级。在科技部、工信部、欧美同学会等鼎力支持下,本届科博会将聚焦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围绕颠覆性技术、科技协同创新、城市科技创新等领域,举办5项国家级科技创新活动。各类研讨交流、主旨演讲、科技金融峰会等活动将达13项,还将举办4项产业活动、2项赛事活动。
驱动未来的前沿技术,将在此发布。本届科博会主论坛上,行业顶级科学家、知名企业家将分享前沿颠覆性技术最新动态,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布局作出展望和建议。
以新姿态亮相的还有一批先进成果和硬核展品。围绕国家科技重大成就、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现场将展示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成就和最新成果。探月工程、“人造太阳”、“中国天眼”等一批“国之重器”将集中亮相。
前沿科技、最新成果、重磅对话,将不约而同在本届科博会上发布,这并非偶然。
绵阳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肩负着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去年以来,绵阳坚持创新引领,确立以“科技立市”为首的“五市战略”,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成果转化,推出系列创新举措,加快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高端创新资源持续汇集,生态不断优化,更多科技成果走出“深闺”,新兴产业集聚成势。不断擦亮科技城金字招牌,绵阳创新能级大幅跃升,赛迪顾问发布的报告显示,绵阳位列2022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百强榜第20位,是全国进位最快的城市。
大胆地试、勇敢地创。借科技盛会,绵阳也将更好的“充电蓄能”,加速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
以创新促转化 拥抱产业新机遇
科博会是展示交流的平台,也是观察产业脉动的窗口。
11月21日,作为今年科博会的一场重头戏,第二届中国激光科技创新产业大会召开,6位院士领衔的“科研天团”,携业界领军人物,应用单位等400名嘉宾齐聚绵阳,共商技术和产业应用未来。
“希望绵阳的激光领域人才能考虑一下宁波,有机会来长三角,共同推动激光事业发展。”在大会演讲现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激光极端制造研究中心主任李琳抛出橄榄枝。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激光市场之一,依托雄厚的科研资源和扎实产业基础,近几年,绵阳前瞻布局,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激光产业基地,从“追光”到“造光”,激光产业正加快壮大,加速成势。
好技术、好项目离不开金融支持。科博会期间,还将举办天府科技金融投融资峰会,多家国内头部创投基金、银行、担保公司将参会。技术、产业与资本有机对接,力促更多好项目落地成长。
两场活动,释放着一个重要信息:畅通科技创新供给端和需求端,以创新促转化,借科博会大平台,好技术加速“变现”好产业。
为了做好转化承接,大量幕后工作早已提前铺开——
立足绵阳,放眼全球,早在2022年,绵阳就创新建设“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汇聚更广阔的创新资源,如今已入驻中科大、哈工大等知名高校23所,带来27个顶尖创新创业团队,通过与国内顶尖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联合培养、技术联合攻关,打造了“买全球、卖全球”的科技创新大市场。
产业是区域竞争的制胜关键,在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省”“产业强市”战略中,绵阳聚焦前沿技术和产业变革重点领域,大力开展“新赛道”卡位竞速行动计划,确立了激光技术应用等8个新赛道产业方向,抢抓产业风口。
通过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和“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差异化推动园区产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提升承载能力、培育镇园之宝、聚集优势产业。
以激光产业为例,1500亩的中国(绵阳)科技城激光技术应用产业园正加快建设,已签约项目23个,入驻项目16个,14个项目已投产,总签约金额达71.5亿元。从一簇光束,到一个“造光”的产业集群,折射出绵阳创新转化,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的缩影。
科技转化需要承载空间,也离不开政策和人才。去年以来,绵阳又推出“科技助理”“科技顾问”,实施“科创十条”“人才十条”“园区十条”“金融十条”“招商十条”等政策,并创新组建“绵阳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和“绵阳市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叫响“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品牌,打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
大潮既起,势不可挡——
一年来,涪江实验室、航空动力科技创新中心、光子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相继在绵成立。
一个个“绵阳创新”“绵阳智造”从实验室里走了出来,“四川造”首颗SAR卫星——“涪城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总投资60亿元的空天产业项目签约落户涪城。
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不断提档升级,截至目前,绵阳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个,企业(产品)总数达到5家,新增数、总数均居全省第二位;拥有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
本届科博会设有绵阳科技城展区,将有200余件“绵阳造”创新产品登场,集体展示硬核成果的同时,借力更高平台,拥抱更多机遇,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以开放促合作 拓展城市新空间
打造开放合作平台是科博会的重要使命。
印度尼西亚是本届科博会的主宾国,也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绵阳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结合部及连接线上的重要支点城市。如何巧借科博会举办,探寻更多国际交流合作,链接“东西”,寻找世界坐标下的“绵阳精彩”,是本届科博会带给绵阳的又一份惊喜。
开放合作,将链接更深层次区域协同。本届科博会上,还将举办川渝科技论坛、首届川渝科普大会等系列重磅活动,助力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请进来,走出去,这正是绵阳实施“开放活市”战略的生动写照。2022年以来,绵阳开放合作的“脚步”遍及长三角、大湾区等沿海发达地区,先后六次前往厦门、东莞、苏州、佛山、无锡、宁波开展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三推”活动,扩大“朋友圈”。6场活动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68个、签约金额2024.55亿元。
以“破圈”思维聚合作之力。2022年以来,绵阳以产业链思维,全力以赴引进一批处于头部供应链、高端价值链的重大产业项目和补链强链延链型项目,持续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新赛道产业集群成势。
总投资280亿元的巨星(绵阳)稀土永磁新材料产业项目,是2022年绵阳新引进的3个百亿级产业项目之一。去年5月签约、7月开工建设,今年6月成品产出,如今8条生产线全力冲刺全年目标。今年1-9月,绵阳已累计引进5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25个、百亿级项目5个,招大引强、招新引优保持强劲态势。
更开放的合作,创造更多的机遇。奔腾不息的中欧班列成渝号、中亚班列如一条条强劲有力的大“动脉”,将“绵阳造”源源不断地运往丝路沿线国家地区,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落子捷克、联姻“巴铁”……长虹集团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布局,踏上了“实施全球化资源协同”的征程。2022年,长虹集团海外业务收入已达到28.9亿美元。
融通内外,驶入“开放活市”快车道。如今,“绵阳造”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前三的达到22种。全市进出口实绩企业总数达315家,年进出口额过亿元的企业达34家,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超过一半。全市累计对外投资达15.8亿美元,规模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物理突围,带来思维的破圈,眼界的跃升。创造性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提质,评选“十佳十差”乡镇,生态宜居之城的底色更浓,厚植了发展优势。更多高层次人才,来绵阳创新创业,资金加速聚集,产业结构优化,活力加速释放,现代产业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我们一周前就订了绵阳的机票,已过来考察两天了,距离拉近了,合作才能近,后面投资发展才更有劲。”11月20日下午,来自浙江的客商曾先生和绵阳经合部门的几位“老朋友”热情握手。本届科博会期间,他所在的长三角地区还有长江精工、德国碧然德、大华股份、新华三等众多参加过“三推”活动的老朋友来绵,深度考察洽谈。
借科博会之机,绵阳“朋友圈”设置为“世界可见”,主动拥抱新发展格局,与全球握手,深度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
以创新之光,闪耀科技之城。从“新”打开的第十一届科博会,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旋律上,将奏响怎样的华彩乐章?我们一起见证。
(绵报融媒记者 李霞 兰建春)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