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相关
千年国宝书碑见证唐代汉字规范
发稿时间:2023-10-22 08:56   来源: 绵阳日报

  原标题:绵阳《颜氏干禄字书》碑刻近日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千年国宝书碑见证唐代汉字规范

  在国家文物局前不久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中,藏于三台琴泉寺《颜氏干禄字书》碑刻名列其中。

  《颜氏干禄字书》碑刻由唐代颜元孙撰写,颜真卿书录。三台《颜氏干禄字书》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由潼州府尹宇文时中主持翻刻,是《颜氏干禄字书》石刻本唯一存世实物,1997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三台琴泉寺“梓州墨秒亭”里的《颜氏干禄字书》碑刻

  琴泉寺里的“国宝”碑刻

  走进三台琴泉寺,穿过石台阶往右行,“梓州墨秒亭”就出现在眼前,亭子里立着一通石碑,这就是《颜氏干禄字书》。

  在古色古香的亭子四周,围着木栅栏,正面一木匾上标注有《颜氏干禄字书》的简介。《颜氏干禄字书》简称《干禄字书》,也称《干禄碑》。由于时间久远,碑额篆字“颜氏干禄字书”仅“颜、干、字、书”等隐约可辨识。碑身正面上部分的字,借助手机拍摄放大后可见,下部则已斑驳,字迹脱落。碑身背面上端有明显刻画痕迹,中上部位的多数字迹相对较为清晰,下端的字迹同样斑驳脱落。

  《颜氏干禄字书》由唐人颜元孙撰,颜真卿书,刻于大历九年(774年)正月,立于浙江湖州,但原本失散丢失。此后,《颜氏干禄字书》又有三次重刻,三台的《颜氏干禄字书》刻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立于潼川府(今三台)文庙内。

  新中国成立后,潼川文庙改建粮站、面粉厂,碑刻被推倒作为墙基石埋于地下。1995年5月17日,三台师范学校在紧邻潼川文庙的地方修建艺术大楼,清理地基时,《颜氏干禄字书》重见天日。

  1997年,三台《颜氏干禄字书》碑刻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999年迁入琴泉寺露天保存,2003年文物部门修建了“梓州墨秒亭”,可减少风雨、日照等自然因素对文物的损坏。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颜氏干禄字书》受损,亭子也有破坏,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修复保护,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优化,让文物得到最大程度保护。

《颜氏干禄字书》碑刻正面

  《颜氏干禄字书》问世背景

  唐人颜元孙编撰的《颜氏干禄字书》,是一部重要的正字学著作,也是一部专门以规范汉字字形为目的的著作,颜元孙在《干禄字书序》中对编撰的背景进行了介绍。

  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继甲骨文、金文之后,在秦汉时期又有篆、隶出现,从而导致唐朝初产生大量异体字。在多民族经济发展和国力日益强盛的背景下,文化传播与对外交流中,文字的规范与统一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朝廷在官吏选拔任用等方面,对规范书写有很高的要求。

  颜元孙是垂拱元年(685年)进士,历任登封县尉、长安县尉、洛阳丞、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等。他的伯祖父颜师古,是隋唐著名学者,擅长文字训诂、声韵、校勘等,唐太宗曾指派他考定《五经》,确定楷书文字,并撰写《五经定本》,作为朝廷取士用字标准。唐贞观七年(633年)颜师古任秘书少监,负责经籍校订,收录不同字体的楷书,辑成《颜氏字样》,作为编修、校正时的规范文字。

  后来,学士杜延业在此基础上加以增补,编出《群书新定字样》。颜元孙在《干禄字书序》中,指出《群书新定字样》存在的不足,并说明以此为基础,经过修订之后编成《颜氏干禄字书》。

  《颜氏干禄字书》列举了1599个字例,以平、上、去、入四声编排,书中将每字的辨别分为“俗、通、正”三体,并根据不同的字体分别予以注释、举例说明。

  三台“国宝”碑刻的前世

  就中国历史上的汉字改革来说,《颜氏干禄字书》不仅是“正字学”的成果,为识字辨字、规范书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汉字书写教科书”的功能。

  《颜氏干禄字书》问世后,作为唐代书写文字的标准,且序言中说明,唐代的进士考试,必以《颜氏干禄字书》中的正字书写。正是鉴于《颜氏干禄字书》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唐大历九年(774年)正月,颜元孙的侄子、时任湖州刺史颜真卿,将《颜氏干禄字书》全文书写出来,并刻石立在湖州刺史院东厅。

  颜真卿的这一举动,受到各方人士的欢迎,争相前来拓印,当时“一二工人用为衣食业,昼夜不息”,但因为“传拓既多,剥损乃甚”。担心《颜氏干禄字书》受损消失,颜真卿的侄子颜顒在湖州刺史杨汉公的资助下,于唐开成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临摹重刻。这是《颜氏干禄字书》的第一次摹刻,杨汉公评价,笔法“不差纤毫”。

  因颜真卿书刻的《颜氏干禄字书》的善本极为罕见,而蜀中所见的均是板刻本。而曾任湖州刺史的潼川(今三台)府尹宇文时中收藏有以颜真卿书本、开成四年摹本,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他召集“通颜书之士摹勒刊石于泮”,由梓学教授成都人勾泳为碑作题跋。

  地方史料记载,宇文时中主持重刻的《颜氏干禄字书》完成后,立于潼川府文庙大成殿后的尊经阁下。此后,蜀人又有摹刻,但碑刻已失佚。

  颜氏碑刻的价值

  在三台琴泉寺,经常有各地游客和书法爱好者因《颜氏干禄字书》慕名而来,围着古色古香的“梓州墨秒亭”,在模糊的印迹中去品读颜真卿留下的书法意蕴,也有人从文字学、书法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

  颜真卿是唐代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书法苍劲严谨,笔力劲道,以大字最为常见,只有《颜氏干禄字书》的字号最小,碑文字体通篇为楷书,文中的注释近于小楷。

  颜真卿的楷书堪称精品,是唐代“楷书四大家”之一,他书刻《颜氏干禄字书》时已经66岁,却“年高笔老,风力遒厚”,北宋文豪欧阳修评价颜真卿《干禄字书》风格为:“体法持重舒和而不局蹙”。

  从《颜氏干禄字书》中列举的字例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字已开始简化并得到肯定。与此同时,《颜氏干禄字书》的文史,推动了楷体字的规范,从而巩固了文字的统一。从颜真卿书刻开始到后来的几次重刻,仅有三台县的南宋翻刻本存世,这也是《颜氏干禄字书》石刻本的唯一存世实物。

  清人王昶著《金石萃编》收录三台《颜氏干禄字书》时,注明“碑下残缺”。加之后来长期被埋地下,导致部分碑文模糊不清,但这并不影响其在文字学、书法艺术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也正是如此,早在1997年就被公布为国家一级文物的三台《颜氏干禄字书》,在前不久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绵报融媒记者 张登军 文/图)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