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绵阳大力推进古籍文献保护研究与利用——汲古润今 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
发稿时间:2023-10-12 08:27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安州区图书馆是第一批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古籍16574册,大部分都是已故著名作家沙汀蛰居老家时自费从国内各地采购回来的,供当地民众借阅。后来,这批图书成为安州区图书馆的馆藏古籍。

  安州区点校、重刊的《函海》在图书馆设立古籍专柜

  10月10日早晨,安州区图书馆副馆长刘勇登上图书馆二楼,戴好口罩、手套,进入古籍文献室,逐一打开室内古籍文献柜,对馆藏古籍文献的保存现状进行日常巡查。

  作为古籍修复保护专业人员,这是他与馆里的古籍修复室工作人员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工作。

  安州区图书馆是第一批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古籍16574册,大部分都是已故著名作家沙汀蛰居老家时自费从国内各地采购回来的,供当地民众借阅。后来,这批图书成为安州区图书馆的馆藏古籍。

  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古籍“一翻就掉渣”。为保护古籍文献,安州区从人才、资金、设备等方面加大古籍文献保护力度。刘勇2008年到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培训学习归来后,专门从事古籍修复与保护,之后,安州区文广旅局又先后两次派他外出进修,刘勇的古籍修复技艺日益精湛。2013年,馆里新设古籍修复室,到目前共修复古籍文献11册,包括《华阳国志》《锦江残灯》及清同治《安县志》等。

  安州区文广旅局局长林建国介绍,安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古籍文献的保护与研究运用,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保障,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用于设施设备升级和人才培养,提升古籍文献保护水平,馆藏古籍数量和保护水平在省内名列前茅。2013年12月,安州区图书馆(时名安县图书馆)被公布为第一批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古籍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安州区的古籍文献保护,只是绵阳市大力实施古籍文献保护研究利用工程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绵阳市高度重视古籍文献保护,着力推进古籍整理、研究与活化利用。

  通过加大普查力度,摸清古籍文献家底。绵阳市图书馆在2011年加入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积极投入古籍普查工作,并组织全市各县(市、区)同步推动。到2022年底,全市图书馆系统馆藏古籍文献41057册。就在前不久,安州区图书馆在对馆藏古籍进行常规普查时,在《李盘金汤十二筹》中发现混装的明万历年间《皇明奏疏类钞》刻本,进一步丰富了全市古籍文献藏本数量与内容。

  通过实施项目扶持,提升古籍保护水平。在地方财政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我市2021年到2022年争取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古籍修复项目专项资金100余万元,用于汉文古籍普查、古籍修复等,让饱经历史沧桑的书籍“重获新生”。到目前,全市培养古籍修复人才3人,修复古籍文献363册。

  通过强化研究解读,加大古籍活化利用。古籍保护的意义,在于通过保护古籍实现对中华民族文化属性的保护。绵阳各地在保护古籍文献的同时,引导、组织专业团队开展研究并推动“落地”转化,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安州区通过修复《函海》研究“川剧文化”,在宝林小学设立川剧传承培训基地进行活化展现,研究“川菜文化”融入花城果乡,以“调元文化”为依托在塔水镇古井村打造的“调元隐海”,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通过推动普及传播,彰显古籍文化之美。在修复保护的同时,以影印、再造等手段推动古籍文献的数字化保护,读者通过数字图书馆就可以查阅。绵阳市图书馆整理、修复、再造《孙桐生手稿》《孙桐生生平纪事》和《孙桐生书信集》,极大方便了研究者的研究、查阅;安州区点校、重刊的《函海》出版后,向重点高校、研究机构等赠阅。多方位的有效传播运用,赋予了古籍文献全新的生命力,让记载于其中的文字“活”了起来。

  (绵报融媒记者 张登军 文/图)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