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绵阳文明城市 > 正文
我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综述
发稿时间: 2022-08-09 08:29    来源: 绵阳新闻网

  8月8日,经开区三江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为坚守一线工作人员送上防暑降温用品。(绵报融媒记者 陈冬冬 摄)

  文明是什么?

  是破土而出的一棵枝芽,是平静水面漾起的一波浪潮,是你我身边的每件点滴小事……

  一直以来,绵阳对文明进步执着追求、不懈奋进,达成一个又一个文明进阶里程碑。文明,早已植入这座城市的底蕴和灵魂,渗透于城市发展中,融合在市民生活里。

  然而,文明实践,非一人之力、一时之功可成。如何让更多人感知、参与这趟旅程?

  在绵阳,理论宣讲送到田间地头,文明新风吹遍村村寨寨,志愿服务活跃大街小巷,一系列文艺演出精彩纷呈,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植根于城乡上下、百姓心中悄悄发芽、开花、结果。

  打造“内核”增强百姓获得感

  一段段宣讲“声”入人心。今年5月23日,在涪城区首届基层理论宣讲大赛上,青义镇张小青聚焦金家林社区之变,道出了普通群众的感受“永远跟党走”;临东社区王红讲述了社区大家庭中许多感人的故事。

  “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故事,也是我们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给老百姓讲的故事。”有王红这种感受的基层干部还有很多。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首要任务之一。我市始终把理论宣讲作为文明实践的重点任务,坚持紧扣主线,小切口讲好大道理,以“微党课”“农民夜校”“百姓故事会”等形式,让新思想、新政策、新风尚深入人心。

  盛夏时节,走进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记者们便被眼前的“乡野盛景”震惊:宽阔的村道通村入户,漫山遍野成熟的蜜桃、青梅鲜嫩欲滴;更吸引眼球的是一幢幢精致朴素的土屋建筑散布村庄,仿若步入世外桃源。

  然而美只是铁炉村的“外衣”,精神才是其吸引人的内在。在铁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内,已故“四川道德模范”“四川好人”张勇的故事历历在目,围绕讲好“张勇故事”,传承“铁炉精神”,是铁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内核所在。

  提质升级,增强文明实践“获得感”。我市进一步建立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日常管理、联席会议、调研指导、政策保障等运行机制,从而聚焦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五大任务抓落实。

  盘活资源打造文明阵地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村齐心协力做强蜜桃产业。”今年7月初,江油市方水镇白玉村桃子下市,种植面积10600亩、年产量1200万公斤、销售收入7000余万元。看着这组数据,村党总支书记邓云林感叹:“文明乡风孕育出一片奋斗热土。”

  因何而变?白玉村在全市率先建成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022年服务菜单”挂在墙上,上面写满了全年的多项活动计划,吸引不少村民“打卡”。

  “我们组建‘学习强国’‘文明新风’‘科普惠农’‘爱心驿站’‘法律护航’志愿服务队,每月开展一次强农惠农政策宣传、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等文明实践活动,以此解锁白玉村致富密码。”邓云林表示。

  2018年12月,江油在绵阳率先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在探索中找准了方向:对各类宣传思想文化资源“大盘活、全整合”,促进各单位、各领域、各渠道向同一目标聚焦发力。

  近年来,我市以县域为整体,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为单位,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以资源整合为抓手,着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

  数据最具说服力——目前,全市已建成文明实践中心12个、文明实践所166个、文明实践站2069个,实现所有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覆盖目标。

  赛亮点、拼思路、比实绩。我市通过开展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拉练比拼,打造一批文明实践示范所(站),总结推广一批典型工作案例,发展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聚焦服务培育实践品牌

  文明实践活动接地气,才有生命力。今年3月,一项聚焦大龄、失独、失能等特殊老年人群体的“银龄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在北川正式启动。就此,北川以“银龄计划”“心沐计划”形成关注“一老一小”的北川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体系,有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该项目将通过‘老帮老’‘青帮老’‘技术助老’‘文化助老’等形式,实施‘银龄互助’‘指尖服务’‘救在身边’‘银秀芳华’4个子项目,积极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生活幸福的良好氛围。”北川羌族自治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找准文明实践“发力点”。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部署要求,初步形成了“全域覆盖”的组织体系、“全天候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全方位创新”的实践载体、“全效推进”的体制机制,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起来”“转起来”“用起来”“活起来”。

  优化机制,激发文明实践“新动能”。我市通过信息化、网格化方式调动全社会资源,将县级融媒体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共建共享,彻底打破物理隔阂和阵地壁垒,让阵地间“共建共享、互融互通”。

  游仙区在这一方面率先找准切入点。以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和网格员管理平台为依托,搭建“游仙文明实践云”,设置了好好学习、八传八讲、志愿招募等6大板块,全天候满足群众需求。

  新时代文明实践以志愿服务为依托,更因志愿服务而出彩。绵阳通过让群众来“点菜”,志愿服务小分队点对点“上餐”,打造了“科技大篷车”“法治周周行”“羌风新阶层+公益”等一批品牌项目,催生了游仙区“红色货郎”、涪城区“和事佬”、安州区“枣园孃孃”等一批品牌队伍,扩大了文明实践的影响力,领唱了文明实践的主旋律。  (绵报融媒记者 郭若雪)

编辑:李志 校对:谭鹏 审核:刘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