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的同福村
绵阳新闻网讯 近日,记者走进游仙区新桥镇同福村看到,乡村道路干净整洁,美丽庭院花草吐芳,左邻右舍团结和睦……处处洋溢着乡村文明新风尚。
作为全国文明村,同福村着力村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村规民约、先进典型、公民道德银行等形式,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引导村民践行移风易俗,做文明人、办文明事,让“文明之花”在这片乡村土地竞相开放。
“我们村的起源离不开‘善’文化。在唐朝年间,有进士在此修庙修缮,此后便有了同福村,从此“善”在村里代代流传。”同福村党总支书记陈杰介绍,同福村以“善孝传家、万代同福”为发展理念,以“兴家风、树社风”为主题,开展多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尤其是制定了村民认可的村规民约,有力地破除了陈规陋习,让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村里“五好院落”宣传阵地
“以前村里办红白喜事,很讲究‘排场’,造成很大浪费。现在有了明确规定,不能铺张浪费,大家都自觉遵守。”村民老刘告诉记者,村上在宣传栏显著位置张贴了村规民约,内容涉及尊老爱幼、环境卫生、丧事简办等方面,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移风易俗的自觉性和认同感。
如何真正让文明之风浸润群众心田?近年来,同福村在游仙区率先开展了“公民道德银行”建设,倡导村民将公德装在心中,将道德存入“银行”。在一本本特殊的“存折”上,记者看到上面详细地记载着村民做好事所获得的积分:参与河道清理志愿活动记3分、为村修建道路筹资1000元积15分、未尽赡养义务扣30分……“这些积分用处可多啦,不仅能在镇上的超市兑换奖品,还能成为村民办理贷款的依据。”陈杰说。
村民与职业技术学校师生学习中式面点
据悉,同福村还获得了全国文明村、省级文明村、省级“四好村”、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庄”、市级“生态村”等称号,一系列荣誉正是同福村提升乡村文明和村民文明素质成效的具体见证。接下来,全村上下还将继续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狠抓产业发展、村民增收、环境整治、民风改善等,持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安全感与获得感。(绵报融媒实习记者 曾晨 图由新桥镇提供)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