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网讯 7月20日,绵阳市首届“非遗课堂”正式开班,25名残疾人学员在非遗传承人罗松和黄强的指导下,学习炳林毛笔制作技艺和羌族草编技艺。经过为期5周的培训,培训合格后就可上岗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尖齐圆健是‘毛笔四德’,也就是评价毛笔制作工艺好坏的标准……”在课堂上,罗松拿起毛笔和制作刀具,结合培训人员实际情况,耐心地演示传授炳林毛笔制作技艺,从最基础的制作毛笔开始讲起,如何正确握笔、如何正确用刀,并一一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据悉,2019年,炳林笔庄被绵阳市残联确定为“残疾人双创实训基地”,近年来带动了很多人学习毛笔制作技艺,自主就业实现增收。“炳林笔庄从2014年开始与绵阳市残联合作,至今已培训100多名热爱传统文化、热爱毛笔制作技艺的残疾人,其中有60多人跟炳林笔庄签订了居家灵活就业协议。”罗松告诉记者。
残疾人学员马嘉俪是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对于传统的非遗技艺很感兴趣,于是就报名参加“非遗课堂”。马嘉俪说:“很多的残疾朋友行动不便,学习一门非遗技艺既能缓解浮躁的情绪,又可以实现居家就业。”
北川草编技艺是一种在民间流传的技艺。早在2019年,北川羌族草编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被授牌为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培训残疾人及家属2000余人。
据介绍,市残联探索“非遗+就业”模式,不断发掘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邀请非遗传承人为残疾人传授非遗技能,开展残疾人非遗手工艺技能订单式培训和岗前培训,搭建就业创业平台。
“此次培训对象为就业年龄段内有培训需求、有就业意愿的、并持有残疾证的残疾人,将开展为期5周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残疾人就可以开始接订单,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模式还将继续推广到全市各县(市区),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绵报融媒记者 郭若雪 实习生 侯雨彤)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