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绵阳肩负的光荣国家使命和重大政治任务。科技城是绵阳独有的金字招牌,“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成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注热议的话题。
焦点话题
今年,我市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激发高水平创新主体活力、培优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营造高质量创新发展环境上持续发力,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
精彩回放
过去一年,我市注重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中国科技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战略科技力量上持续增强,全力服务保障在绵科研院所承担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创新主体实力加快提升,我市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工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20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超过1500户。
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上,我市成功入围新一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7.14%、居全国城市前列,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达到74.5%、居西部城市前列。
代表委员热议
创新一直是绵阳发展最鲜明的特色、最强劲的动力。怎么促进各种创新要素聚合、对接、转化?如何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从而激发高水平创新主体活力?
“加强集成创新,发挥集成创新作用!”董发勤代表认为,一方面围绕现有国省重点实验室,充分开放共享资源,并围绕国家区域经济重大需求加快成果转化过程。另一方面,在支持在绵国防科研院所高校争创国家实验室和参与建设天府实验室中,要分析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挖掘绵阳创新发展特色。同时,还要依托现有重大科学装置基础,力争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邓飞委员表示,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当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鲜明特征,我市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进程中,迫切需要结合科技禀赋和特点,因地制宜,调整科技创新方向,优化科技资源布局。
如何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科技支撑体系,邓飞委员从这几个方面支招。“第一点要进一步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第二点则是健全绿色低碳科技研发体系,加快引进、培育高端绿色创新人才,并搭建绿色创新联合体等新型创新组织,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不断提升绿色关键技术研发能力。”邓飞表示,第三个关键点就是优化绿色低碳成果转化体系,探索建立科技城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另外还需要优化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管理方式,构建多元投入体系以及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结合绵阳市情,加快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地方立法。
闫辉代表表示,引进一个人才,则可能带来一个团队,支撑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产业。“比如说今年我们会引进一批硕士和博士,在产业一线发挥关键作用,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无独有偶。在唐杰委员看来,在四川,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呼之欲出。对于绵阳而言,“创新金三角”正酝酿出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然而,为了将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建设得更有特色,也更有实效,成渝绵三地的高校创新实力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为此,建议在成渝绵三地高校互派交换科研管理负责人,如分管科研副校长、科技处处长、二级学院分管科研院长等,辅之以从事科研工作教师的交流访学、学生交换学习等,多层次、多维度促进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做实、做深、做新。(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郭若雪)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