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保障到位、全闭合防控…
“居家时光”很温馨
一日三餐,每天花样不重样。为了满足家里一老一小的营养,邓小兰和丈夫绞尽脑汁,翻遍了菜篮和冰箱。他们所居住的人和天地一期小区自进入重点管控状态以来,网上办公、轮流带娃、合作做饭……一家人进入了温馨的“居家时光”。
“夫妻搭配干活不累,最幸福的饭菜肯定是老婆做的。”10月6日,在电话采访中,面对丈夫的“吹捧”,邓小兰笑着告诉记者,除了老人之前囤的腊货、饺子等食物外,家里的冰箱还装着政府配送的菜、肉,前段时间也通过网上采购了一些,装得满登登的。这也满足了她给家人做饭时的愿望,种类丰富、营养搭配。
“政府这边在1号和5号配送了两次。”邓小兰说,配送的生活保障物资有西红柿、土豆、白菜、洋葱、胡萝卜、青椒和鲜肉,“太旺实了,塑料袋裹得严严实实的,光肉都有两斤多。”
充足的物资保障,让居家人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保障辖区重点管控小区(石桥铺人和天地1、2期和美立方小区)居民基本生活物资供应,高新区制定了群众生活物资保供应急预案,制作1550个“生活物资包”,严格按照疫情防控措施相关要求进行配送,全力保障小区1500多户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在人和天地一期小区隔离带内,由“双报到”党员和小区志愿者担任的“大白们”,接过小区居民网购的物资,消杀后按照楼栋分拣静置。“每天下午3点至5点,由志愿者们挨栋送过去。”穿着全套白色防护服的“点长”赵莉莉说,前段时间有些小区居民还网购了鲜米粉、美蛙鱼头等,不过小区内配送压力太大,志愿者们也向大家提出了尽量避免采购这类物资的倡议。
“实在是忙不过来。”赵莉莉说,每天从早上6点半开始,一位医生和两位志愿者为一组一家一户上门核酸采样,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同时还要帮着收集垃圾下楼。
“来了来了,叫救护车再往前开点。”在美立方小区隔离带外,“点长”母豪向小区里打了几个手势,转身向其他志愿者连声招呼。当天,小区一位住户需要打第三针狂犬疫苗,收到消息经申请批准后,母豪叫来了疾控中心的救护车。医生下车,对同样被白色防护服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住户进行登记后,将其扶上车。母豪则在稍远处大声提醒,“路上千万不能下车,打完针了还是在这个地方下哈。”
据母豪介绍,小区管控各环节链条都是全封闭的,全力保障大家安全。志愿者帮助完成上门核酸采样后,也要经过两个通道脱掉防护服、两次消毒后才能返回各楼栋继续居家。
落实专人负责应急保供物资的供给、配送工作,多举措确保日常生活物资保障到位,持续为居民提供既暖心又便捷的服务;绷紧防疫之弦,坚决执行全闭合防控措施,持续做好核酸采样、居家人员服务,高新区重点管控小区正加快向常态化防控平稳过渡。
(绵报融媒记者 蒋炜 文/图/视频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封控区志愿者:
每天上下楼十几趟 行走超两万步
10月6日凌晨4时50分,涪城区征地拆迁与旧城改造服务中心员工郭艳彬刚睡了不到5个小时,闹铃响了。他迅速起床洗了把冷水脸,匆忙赶往御营新城小区,他必须在5点多到达,与任智渊、张路、薛玲燕、胡子溪、吴亚威5人会合,一起为这个小区近900位居民服务。每天凌晨5点多,他们就得换上防护服、戴上N95口罩、手套和眼罩,开始一天的工作。
5日23时起,全市除已划定的中高风险区、判定管控区外,其他区域解除临时管控,烟火气重回城市。但郭艳彬所在的涪城区疫情防控党员干部突击队,400余人仍然坚守在风险区和管控小区里,他们中大多数人已连续奋战一周。
“按原来的安排,我们分组行动,对环境进行消杀。”刚进入小区,6个人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郭艳彬和张路负责小区1-3幢的楼道、公共区域的消杀,他们背着喷雾器,从一楼爬到六椄,几幢楼跑下来,“全副武装”的郭艳彬浑身早已湿透,张路也是腿酸到不行。
“这是6幢王姐家的婴儿奶粉、纸尿裤、新鲜肉菜;这是8幢黄大爷的降压药;这是9幢6楼租客陈先生的外卖早餐……“消杀完毕,物资一批批到达,6人来不及休息,低头分拣物资,随即开始每幢每层楼每家分发。此时,他们早已累得腰酸腿疼。
“要入户做核酸了,物资到了!”随着一声喊,几人迅速去门口接核酸采样物资,然后将物资分发到点位上。下午,在吃饭和短暂的休息后,又开始环境消杀,期间还有一些居民的生活物资和药品需要送、生活垃圾需要挨家挨户收集转运,每天上下楼十几趟、行走超两万步已成家常便饭。
在左岸丽舍小区,薛丽雯等突击队员做着和郭艳彬等人同样的工作,环境消杀、收集信息、分发物资、垃圾收集、消毒转运……富御小区是个三无小区,共有18幢楼,住的大多是老人,涪城区文化馆90后突击队员杜如新便在这里服务,同样是6个人,和其他小区不同的是,他们还要承担帮助采样医护人员录信息的任务。小区有一位瘫痪老人,身边只有一位女性家属,因此,队员们还要照顾瘫痪老人大小便。
在御营片区,这样的突击队员比比皆是,他们穿上防护服,进入小区,便不能吃东西、不敢喝水,只有到晚上11时左右才能结束工作,回到酒店休息。
当疫情向好,城市恢复喧闹,他们却已经进入管控区一周。他们是负重前行的逆行者,是守护城市的无名英雄,他们倾尽全力,只为烟火气早日回到绵阳每个角落。
(绵报融媒记者 彭雪 文/图)
编辑:李志 校对:郭成 审核:刘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