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退休职工杨淑仪:
从限购到网购“买买买”越来越方便
数据点击
消费
从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看,1985年,全市人均文化生活服务支出7890元;到了2020年,绵阳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730元。
数据解读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上各种商品越来越丰富,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张张纸币穿插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出门、购物都不忘随身携带现金,市民的日常消费也不断增加;进入移动支付时代后,购物方式的转变不仅让大家的生活更便捷,也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
■小康见证人:杨淑仪
8月21日,市民杨淑仪坐在家中沙发上,拿起手机,点开一个购物APP,不到半小时,选好了保湿面膜、洗衣粉、吸尘器、进口零食等10余种商品加入了购物车。她告诉记者,“最近不是下大雨,就是大太阳天,不想出门,网购方便的很。”
53岁的杨淑仪,退休以来最大的爱好就是逛街和购物。“前两年,女儿教会我网购,我就很少在商场买东西了。”杨阿姨兴致勃勃地表示,她在实体店都是逛得多、买得少,“先在商场看好,再到网上搜索比价,哪里优惠大,就在哪下单”。
对比现在随时货比三家便利的“买买买”,出生于1968年的杨淑仪,也经历过改革开放之前那段“票证购物”的时代。
“我记得读书的时候,我爸在县医院上班,每个月单位要发20多斤粮票。粮票是买米的唯一凭证,即使有钱,没有粮票也换不了米。”杨阿姨说,“我们家有四兄妹,加上奶奶,一共7口人,所以煮饭非常节省,做饭煮得很稀,有饭吃就行了。“要做到细水长流,如果出现月头大吃大喝,月底全家饿肚皮,那就非常糟糕了”。
1988年,中专毕业的杨淑仪进入了盐亭县丝绸厂上班。“我上班的时候,已经开始发工资了,一个月70多块钱。”杨淑仪回忆,那个时候工资刚刚够用,也没什么购物的需求,平时穿的衣服都是去裁缝店“扯布”打出来的,一件衣服就四五块钱。“最奢侈”的一次购物,是她结婚时买了一件当时流行的“紫罗兰”大衣,花了整整200元。
“到了九几年,我来绵阳上班了,感觉城里的生活水平明显要高些,大家想买什么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就行。”杨淑仪表示,那时候,每家每户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身上的衣服越来越好看,大街小巷自行车越来越多。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家电开始进入普通家庭。”令杨淑仪印象深刻的是,1995年,她给自己的小家添置了一台电冰箱,揣着现金去商场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把钱弄丢了。“这就是现金支付时代的担忧,买个大件的东西,或是像做生意去外地进个货,都要揣着现金到处走,携带不方便还担心会被偷。”杨淑仪说。
“这种担心随着银行卡的广泛使用也消失了。”杨淑仪记得,随着银行卡的不断普及,绵阳的大商场里都安装了POS机,刷卡消费比起现金也方便了不少。如今,在女儿的帮助下,杨淑仪在网上购物消费已经得心应手,在刚过去的“88”购物节,她也抢购了不少生活用品,这样的生活在以前根本是无法想象的。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赵烨)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