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绵阳文明城市 > 正文
绵阳多措并举为残疾人提供生活便利和人文关怀
发稿时间: 2021-08-12 11:27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我现在终于能够靠自己进出家门了,真是太高兴了!”家住涪城区滨江路九洲花苑小区的残疾人郑刚,出门只能靠轮椅。8月11日上午,他摁亮家中的电梯按钮,从直达家中的私人电梯出来后,熟练地操纵轮椅出门。

  原标题:我市多措并举为残疾人提供生活便利和人文关怀——

  无障碍环境建设让城市更有爱

  “我现在终于能够靠自己进出家门了,真是太高兴了!”家住涪城区滨江路九洲花苑小区的残疾人郑刚,出门只能靠轮椅。8月11日上午,他摁亮家中的电梯按钮,从直达家中的私人电梯出来后,熟练地操纵轮椅出门。

  郑刚在不满周岁时意外摔伤胸椎和脊柱,完全丧失行走能力。随父母搬进城里后,进出全靠父亲背着上下楼。父亲现在已经68岁了,背他上下楼越来越力不从心。

  这部电梯是涪城区残联依托居家无障碍改造项目,专门为郑刚量身建造的。“以前出门不方便,所以我尽量少出门。现在便利设施越修越好,我常常单独出行,感觉生活圈都扩大了。”郑刚表示。

  8月11日,是全国肢残人活动日,“8”代表轮椅,“11”象征双拐。如今,我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怎样?管理是否到位?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在凯德广场的地下停车场,记者看到每层都设置了两个残疾人车位,并且残疾人停车位两边的黄色网线为残疾人上下车区域,禁止车辆停放。而残疾人士鲜娇娇在2013年4月便拿到了C5驾照,残疾人停车位让她的出行更加方便。

  “如果障碍少一点,我们就可以走得更远一点。我们也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我们也有权享受蓝天白云,享受这个世界的各种美好,享受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残疾人士鲜娇娇表示,希望能继续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以及唤醒那些“沉睡”的无障碍设施。

  记者在城区多处商场、人行天桥、道路看到,一条条盲道和路口贴心的志愿者,是盲人的第二双“眼睛”;新设的坡道、扶手、专用座椅,让老年人和残疾人出行更方便……全面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让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市图书馆的盲人阅览室是市残联联合多方建成的省内市州面积最大、设备设施最完备的盲人阅览室,提供盲文图书1300多册、有声读物8000种、视频资源5万分钟,配备多种专用设备。

  这里成为了残疾人辛鸿飞每周的“打卡地”。“阅读对很多人来说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对我们盲人来说,阅读却只能通过触摸来实现。”辛鸿飞说,得知市图书馆有个盲人阅览室后,他就经常过来读盲文书籍,丰富业余生活。

  无独有偶。今年3月,市残联、市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电视手语新闻栏目,为我市8.82万听障人士开辟获取资讯和参与社会互动的新平台。在栏目制作现场看到,《手语新闻》主播倪溪溪在播放新闻前,都会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手语播报内容。“很高兴能成为《手语新闻》栏目的主播,因为自己能通过手语播报的形式让更多的听障人士‘听见’世界。”倪溪溪告诉记者。

  在有声和无声的世界里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电视手语新闻节目的播出,既是城市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更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我市残疾人工作的高度重视,是为广大听障人士消除沟通障碍的重要举措。”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市残联将无障碍环境提升做为重要内容之一,大力营造“信息无障碍”的和谐社会氛围,推动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尽管近年来我市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快马加鞭,但仍有一些顽疾尚待解决。采访中,记者遇到最多的,就是盲道上的各种“障碍”,有被工地挡住的,也有被车辆占据的。如何让残疾人真正享受到城市建设的成果,更好地融入社会?

  “无障碍设施体现了一座城市的人文关怀。”市民齐洋表示,无障碍通道好比残障人士的“眼睛”和“拐杖”,如果被占用,无疑是遮挡住了他们的双眼,束缚了他们的双腿,让原本“无障碍”的通道,变得“障碍”重重。

  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是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质量的关键,也是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一环。“比如城市盲道,如果随意停放各类机动车、非机动车,无障碍建设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市将进一步优化服务窗口,为残疾人服务提供各项便利。目前,市文明办正在进行手语培训,各服务窗口将推广手语,并成立志愿服务队,更好的了解听障人士的诉求,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问题。(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郭若雪 实习生 魏培雯)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