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努力营造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五论深入学习贯彻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评论员
良好的创新创造环境能够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对人才发展、创新生态以及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着力打造开放包容、高效协同、近悦远来的创新环境,为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厚植土壤。
营造创新创造良好环境,须提供更加优质的人才服务保障。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重大发明创造、颠覆性技术创新关键在人才。绵阳深谙这个道理,近年来充分释放人才红利,加大高端人才招引力度,使得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选择将绵阳作为干事创业、激发创新活力的舞台。如何搭建舞台留住更多人才?要坚持把人才作为战略资源,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功夫,实施好“科技城人才计划”、科技城博士集聚行动,拓展完善“绵州英才卡”服务事项,力争在引进高端人才尤其是领军型人才上实现更大突破。要采取更加精准的就业支持举措,努力让更多高校毕业生留绵发展,加快构建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更好服务重大产业项目发展。
营造创新创造良好环境,须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离不开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又会推动科技创新。要紧紧抓住中央支持科技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机遇,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强劲“动能”,提升科技创新的“势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绵阳肩负的“国”字号重大改革任务,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深化拓展全面创新改革,谋划实施一批重点改革事项,最大程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热情,要加快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让更多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移转化,避免“墙内开花墙外香”。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直接影响科技创新效率,要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建立适应科技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营造创新创造良好环境,须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在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上,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能从外部服务上保障和促进创新。要提升财税支持精准性和有效性,“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着力提高服务保障能力,营造支撑有力的政务环境。要探索构建“五创”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要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快速反应机制,推动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和知识产权资本化,营造活跃规范的市场环境。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加快科学精神和创新价值传播塑造,进一步体现科技城的“科技范儿”,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
环境也是生产力。我们一定要按照全会的决策部署,努力营造创新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我市创新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气象。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