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 正文
绵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
发稿时间:2021-07-11 08:19   来源: 绵阳日报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民丰收后踊跃交公粮(资料图片)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都建立和稳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党中央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这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的一次重大改革。

  1984年7月,绵阳地委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召开农村经济问题理论讨论会,为了写篇文章带去参加会议,我到绵阳县青义乡调查,惊喜地看到,同我几年前在这里工作时的情况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何德良(绵阳)

  1975年9月,我任青义公社工作队副队长,10个大队和1个小场镇的公社,从机关、部队、企业、学校抽调来的工作队员就有50多人。那时,由于人民公社存在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和分配中的严重平均主义等弊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致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比较缓慢,农村还较贫困。绵阳县委和办公室的同志来蹲点,我同他们住在五大队,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大队保管室,用拌桶和木板搭个连铺,我们自带被盖铺上睡觉。在生产队长家搭伙,每顿只有一两样素菜,吃面条放点盐,没有酱油。当时正播种小春作物,每天早上6点我们就下队同社员一起劳动,点播小麦,有时晚上还要开干部会,汇报生产进度,安排工作。太饿了,就在大队代销点买点饼干和二两白酒,充饥解乏。场镇上的商店很少,要是买日用品和生产资料,只能到供销社;卖粮买粮只能到粮站;卖猪买肉只能到食品站;看病买药只能到公社卫生院……那是由国家统管的计划经济年代。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当时青义公社已改为青义乡,全乡已有30.5%的农户先富起来,其中40户成为人们羡慕的“万元户”。先富带后富,使农村出现了生产大发展、生活大改善、市场大繁荣的可喜景象。1983年,全乡的粮食总产量不仅比1982年增产18%,而且农副业总产值比1982年增加78%,比1981年翻了一番。我看到,田野里庄稼长势很好,丰收在望,乡村企业蓬勃发展,过去只有两三条街的青义场镇,现在街多了,商店多了。调查了解到,当地农民新修建的房屋就有1120多处。在一些“万元户”新建的楼房里,安放着沙发、“席梦思”床垫等新式家具,有的还有电视机、收录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当时全乡平均4户人有一台电视机。在农民家里吃饭,菜多了,有肉了。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3年多时间,就有近三分之一的农户先富起来的主要原因是:

  一、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才干。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能力,在种好自己的承包地后,尽量开辟门路,多种经营。如在种植业中,有种粮食、蔬菜的,培育水稻、小麦良种的,又有栽果树、管理林木、生产蘑菇和种花的;在养殖业中,有养家畜家禽的,又有养蜂、养貂、养黄鳝的;在运输业中,有用汽车、大小拖拉机搞运输的,又有骑自行车、拉架架车、乘火车搞长、短途贩运的;在建筑建材业中,有搞建筑的,又有烧石灰砖瓦、采沙、生产水泥预制件的。在加工业、商业、服务业中门路更多,有卖烟酒百货、开饭馆、搞修理、做家具、理发、加工饲料的,还有搞小粮仓为国家储存粮食的。如五村吕高华上一年承包村上的土陶厂和队里的4亩水面,养鱼2万尾,养蜂5箱,养牛3头,加上自己的包产地,纯收入18000元。

  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如六村何家安全家上一年的纯收入是16500元,他致富的主要原因是有生产技术。他是队上的林业组长,长期管果树,曾多次到县、区学习种果树和经济作物的先进技术,所以他种的水果和生姜、海椒、烟叶等均获高产,仅189株果树上一年就产果2万多斤,收入3000多元。加之他会计划、善经营,上一年绵阳生姜价廉,他就运到三台、射洪等地出售,每斤多卖1角左右,3亩生姜收入7000多元;然后又从当地买玉米回绵阳卖,每斤多卖5分左右。他的海椒是加工成海椒面后再卖的,除去加工费,每斤比干海椒多卖4角多。他的叶子烟要待老烟基本断市,新烟尚未出时卖,每斤多卖6角左右。

  三、干部可以带头致富。由于他们了解党的政策,在党组织的号召下,动得早,行动快,以致全乡有近一半的村、队干部先富起来,10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中有2人是万元户。十村党支书雷绍德,1983年承包村上的汽车搞运输,又在水泥电杆厂投资,加上家里的农副业,当年就收入17000多元。

  四、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如七村是人少地多的丘陵地区,于是就因地制宜地发展种养殖业和林业。全村108户中,1983年就有36户人平年产吨粮。该村历来以种生姜见长,有近一半的农户每户种生姜1亩以上,多的达3亩,仅此一项,每户就收入1200元至3000元。一村、十村靠近涪江河坝,沙石资源丰富,交通方便,这两个村采沙和生产水泥预制件的,便迅速发展起来,仅十村从事建材生产的就有149户。该村梁兴旺自办的水泥电杆厂,上一年出售电杆1268根,纯收入18000元。

  五、可以开辟外地市场。该乡生产的水泥电杆,已销售到梓潼、剑阁、射洪、平武、南部等地。十村李生亮的水泥电杆厂和一村5户联办的水泥电杆厂,还以本厂投资、投劳,提供技术,当地提供沙石、场地和包销为条件,分别在广元、南部办分厂,已生产电杆1500根。有的还把大批生姜、大米等远销到陕西、内蒙古和新疆等地。

  这些农户先富起来,对发展农村经济已显示出重要作用。

  树立了致富的榜样,消除了怕富的顾虑。由于农村长期存在“穷光荣”“穷保险、富危险”的思想,以致不少人对致富后会不会割资本主义尾巴,成为“暴发户”受批判,还心有余悸。随着近三分之一的农户先富起来,在党的富民政策已经结出丰硕成果面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了党的政策,打消了怕富的顾虑,走上了致富之路。

  一户带一片,促进了共同富裕。十村梁兴旺先富起来后,1982年就帮助本村64户人学会了生产水泥预制件技术,并从资金和技术上支持他们,使这些农户也富起来。该村魏自成上一年拿出8000元,借给6户人买汽车、拖拉机和生产水泥电杆,使他们都富起来。

  有利于学习和推广先进技术。随着生产和经营门路的增多,竞争的增强,对先进技术的需求就更加迫切。这些先富起来的人不仅率先学习和应用先进技术,还积极传播和推广先进技术。六村何家安种果树和经济作物致富后,又帮助本村23户人搞起小果园,共栽果树2000多株。上一年还带动全村220户种生姜,均获高产。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该乡大部分是平坝地区,人多地少,加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又推广了化学除草等先进技术,以致用于田间劳动的时间大大减少,平坝地区每年只有两个月左右,丘陵地区也不到半年,农忙一过,大批劳力就无事可干。因此,如何给剩余劳动力找出路,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门路的不断增多,这个问题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如十村办的13处水泥预制件场地,包括采沙、生产预制件、搞运输和在外联系等,就容纳了200多人。

  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流通渠道,解决了买难卖难问题。当年全乡已有汽车12部,大拖拉机18辆,手扶拖拉机33辆,另有不少架架车和自行车。不少农民都大胆地搞长短途贩运,在打通流通渠道解决买难卖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繁荣市场,增加国家和集体的收入。这些农户先富起来后,一方面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商品。该乡1983年人平提供商品的价值是300元左右,先富起来的农户提供的商品价值,人平就达1000元以上。他们共计提供粮食100万公斤,其中各种良种30万公斤;蔬菜170万公斤;肥猪3000头;各种家禽8000只;鲜蛋1.5万公斤;鱼5500公斤;生姜75万公斤;水果11.4万公斤;沙石3.6万吨;水泥电杆1.2万根;砖瓦128万匹;坛罐1400个。另一方面又为工业品的销售扩大了市场,对国家和集体的贡献越来越大。1983年,十村仅销售水泥电杆一项,就给国家交税7000多元,给集体交管理费700多元。该村魏自成不仅先富带后富,还帮助本村办起文化室和幼儿园。1984年春节,该村梁兴旺主动拿出400元给乡政府,帮助困难户、五保户办年货。七村蒋生弟致富不忘国家,把分给村上的500元国库券全部购完,带动全村超购国库券1000元。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