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 正文
中央省委关切 绵阳这样作答
发稿时间:2021-07-06 07:55   来源: 绵阳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对创新发展作出战略性擘画和系统性部署,先后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

  6月15日举行的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要求,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大任务来抓,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围绕“提升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能级”作出专门部署,要求绵阳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

  7月5日举行的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

  绵阳创新发展蓝图如何铺展?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对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黄小芹 李灵越

  ●关于“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绵阳作答: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落实这一重要要求,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大任务来抓。

  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的核心价值就是科技创新。落实党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擦亮科技城金字招牌,努力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支撑,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胡国洪认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市委坚持服务国家全局与推动地方发展相统筹,把国家战略需求和绵阳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加强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找准创新发展的着力重点,作出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谋定了应变局、开新局的“先手棋”。

  科技城新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在科技城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雨果看来,“科技城新区建设抓科技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的职责所在,是推动新时代绵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在,是提升科技城新区创新能级的机遇所在。”

  刘雨果说:“今年是科技城新区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想开好局、起好步,加快成势见效,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把机遇转化为发展动力,增强发展后劲。”

  ●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绵阳作答: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服务支撑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支持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对此,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而绵阳如何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提出,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服务支撑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支持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有基础、更有责任,必须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勇作为。”市发改委主任袁明表示,将重点围绕产业发展抓创新,紧盯国家政策导向、产业导向、资金投向,聚焦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攻关,狠抓项目储备和对上争取,力争更多产业化和示范试点项目落地绵阳。同时,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自立自强,还需围绕优势产业抓好创新平台建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袁明说,将充分发挥创新平台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抓好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申报管理,构建推动科技研发与产业化之间的桥梁,推进技术创新全过程实施。

  高新区肩负着发展高端产业的职责和使命。“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面对全会提出的新要求,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董泓表示,高新区应主动担当、自我加压,在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走在前列。

  ●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绵阳作答: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2018年4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注重创新驱动发展,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动力、推进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

  绵阳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如何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市经信局副局长刘伟说,“强工业,就是要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招引,提高本地产业配套率,同时还要在推进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上发力,做大做强‘芯屏端软智网’全产业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对于经开区而言,不仅着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还将在扩大完善创新平台上下功夫。”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鼎说,就是坚持“引育并举”,做大做强智慧家庭、新型功能材料、智能装备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完善产业链条,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大创新平台等载体建设,更好展现国家级产业园区担当作为。

  ●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绵阳作答: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以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为牵引,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关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动力。

  绵阳如何找准用力方向“双轮驱动”?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等。

  “坚持双轮驱动,核心是解决好动力机制问题,必须回答好谁来驱动创新的问题。”市农科院党委书记刘宗勇说,科技创新具有多元化、非线性和系统性特征,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必须在诸多影响和驱动创新的要素中找到最关键驱动力。全会提出的“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全面落实国省赋予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引育用留’自主权改革举措,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就是为大家自由探索、潜心研究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关于“人才是第一资源”

  绵阳作答:聚集高端创新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人才服务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

  作为科教资源大省,四川人才总量较大。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聚焦激发创新活力、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

  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如何用好用活人才?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上,这一重点问题被反复提及。

  团市委书记胡段钦对人才的重要性感受颇深。“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重大发明创造、颠覆性技术创新关键在人才。”他认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引进外来人才是做大人才总量、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最直接的手段。我们要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功夫,力争在引进高端人才尤其是领军型人才上实现更大突破。

  此外,胡段钦还说,加强人才培养是提升科技创新竞争优势的长远之计。我们要实施更加精准的就业支持举措,在落户、租房买房、创业贷款等方面出台更多“定心丸”政策,努力让更多高校毕业生留绵发展,努力把绵阳建设成为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激励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在绵州大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关于“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绵阳作答:加强与国内外重点区域创新合作、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强调,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对此,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打造高端创新资源承载地。

  对于绵阳而言,高水平建设中国科技城,是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和必须肩负的国家使命。具体如何建设?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战略支撑是重中之重。

  科技创新需要开放的科学,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将科学的力量转化成发展的力量。绵阳提出,加强与国内外重点区域创新合作、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等。

  参会之前,绵阳沃思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桤洋一直在思考:绵阳创新如何融入国内国际创新体系?会后,他思路明晰:经过了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增长,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关键选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遇到的问题,表面看是增速问题,实质上是结构问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和必然选择。既认清了形势,又在创新赛道上一路赶超,我们在一些领域已实现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如何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何桤洋说,科技必须自立自强。必须把繁荣科学作为自立自强的底层逻辑,靠提升创新能力,引领跃升、赋能发展、激活人才。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