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在飞龙山播撒了革命火种,建立了红色苏维埃政权,唤醒了民众革命热情,有300余人踊跃参加红军。红军撤离后,地方反动势力还乡团反扑,18名游击队员被杀害,他们的革命精神却永远留存了下来……”
2月3日,立春。尽管吹在脸上的风儿还有丝丝寒意,但心中却是激情澎湃。站在游仙区东宣飞龙山上高达9.68米的红四方面军长征纪念碑下,听着飞龙山管委会副主任杨辉的讲解,杨永蛟、伏德儒等烈士誓死捍卫红色政权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飞龙山上的红军雕塑
1进驻飞龙山 红军四处播撒革命火种
飞龙山位于东宣以东,与梓潼县相邻,海拔728米,为游仙区第一高山,自然风光绮丽。
“有一天晚上,突然响起枪声,好多人都跑出去四处探望,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2月3日下午,正在飞龙山旁飞龙观干活的张洪武说,小时候常常听老人们讲起红军进驻飞龙山的故事。
站在这里,东宣场镇尽收眼底,蜿蜒的山路尽管已经铺成了水泥路,但仍然感觉上山很难,“当年红军选择在这里驻扎,就是为了掌握战略高地。”
1935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成功强渡嘉陵江,红军主力剑指绵阳、江油。为阻击国民党军田颂尧部溃逃部队重新来犯,以掩护主力部队发起中坝战役,红四方面军12师34团1000余人奉命沿飞龙山一带山脉布防,其中团指挥部100余人驻扎于飞龙山道观,“虎镇梓潼、三台、绵阳”。
游仙区委党史研究室的资料记载,1935年4月11日深夜,一阵急促的枪声打破了飞龙山的宁静。这是红四方面军12师34团1连3排奉命夜袭伏春民团,打响了红军进驻东宣的第一枪。4月12日,红四方面军34团团部顺利进入飞龙山飞龙观,成为宣化铺、玉河场、卧龙场、魏城铁炉沟、朝真观等地扩红的指挥所。
4月14日,红四方面军34团在飞龙山任家祠堂召开扩红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会议。会议确定建立以杨永蛟为主席的飞龙山苏维埃政权,确定以杨永蛟为队长、伏德儒为副队长的飞龙山游击队。
红军在飞龙山驻扎期间,带领广大贫苦群众打土豪、分浮财,宣传革命思想,破除封建制度,建立镇村两级苏维埃政权和游击队,广泛动员青年入伍参加红军,并组织游击队员攻打国民党民团,取得多次战斗胜利。
红军战壕遗址
2建立红色政权 苏维埃成了穷人的家
红军进驻飞龙山之前,军阀割据,土豪劣绅层层盘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早已在心底埋下反抗的种子。东宣场镇上的王甫老人回忆说,当时苛捐杂税特别多,灾害、瘟疫等让人们苦不堪言。
红军的到来给穷苦人带来了新的希望。就连3岁的娃娃都晓得“要想不造孽,弯刀架毛铁;要想不受穷,飞龙山现红。”王甫说。
1935年农历3月间,乍暖还寒。红军和苏维埃成员、游击队员挨家挨户宣传红军政策,动员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按照杨永蛟的说法,“穷人应该当家做主了”。
据游仙区委党史研究室的资料记载,当时,红色的旋风像春风一样首先在飞龙山上刮起来,很快扩展到任家坝、杨家湾、朱家垭、雍家场、鲜家湾、伏家湾、方家湾、申家湾……群众发动起来了,热潮迭起,飞龙山红色浪潮带来了盎然春意。
那一年,青黄不接,群众的日子苦不堪言。红军、苏维埃、游击队员除了发动群众打土豪开仓放粮外,对群众秋毫不犯。大家还节衣缩食,给群众捐粮扶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很快在群众中口口相传,红军迅速成了百姓心中的大救星,苏维埃成了穷人的家。
红军在进驻东宣期间,为了捍卫苏维埃政权,让群众当家做主,不断和地方反动势力作战,巧夺强盗沟、歼灭刘几肠子民团、奇袭窦平山、强夺宣化铺……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至今还留在当地老人的记忆中。
在飞龙山山脊上,一段红军战壕静静地在那里用无声的语言描绘着当年激战的枪声和红军浴血的冲锋号声。
“红军在东宣19天,打土豪、分田地,轰轰烈烈进行革命斗争,有300余人参加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10多个,建立游击队3个,与老百姓是鱼水情深。”杨辉的介绍深深地感染着大家。
3革命先烈英勇就义 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因战略西进长征,1935年4月29日,红四方面军34团奉命撤离。
红军撤离后,东宣红区遭到国民党反动势力、民团还乡团的疯狂反扑和清洗。以杨永蛟、伏德儒为代表的苏维埃和游击队更是遭到还乡团残酷镇压。
还乡团不仅放火烧掉红军居住过的寺庙,还抓获杨永蛟一家及18名游击队员。
1935年7月28日,杨永蛟被残酷地杀害在马鞍寺吊二嘴。在被推进土坑时,杨永蛟仍在高呼“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刽子手一锄头砸破杨永蛟的头颅,残酷地将他杀害。其他的勇士,有的被活埋,有的被枪决,场面惨不忍睹。
红军走后,伏德儒也被关押、吊打,后押到朱家垭垭口上,被事先准备好的锄头敲击脑袋,推下悬崖杀害。伏德儒的妻子找了几天,才找到一个鞋搭子和一个领夹子,和被狗扯烂的尸骨。
杨永蛟就义前,还喊出了“活埋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埋了游击队,还有后来人”的革命口号。他的话很快就应验了,游仙区委党史研究室的资料记载,杨永蛟的儿子后来也参加了红军,孙子杨华现为新疆石河子农场指导员,中共党员。
杨永蛟们壮烈牺牲了,但他们的革命精神却代代相传。东宣社区书记罗聪介绍,飞龙山儿女在红军的带领下上演了一场又一场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最终赢来了胜利的曙光。飞龙山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感召着东宣儿女,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游仙儿女,引导着大家继续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始终保持艰苦奋斗、顽强奋斗、永远奋斗的精神状态。(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毅 胥江 文/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