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防控新型肺炎疫情 > 正文
把准政策之舵 稳住经济大盘
发稿时间: 2021-12-30 08:37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新征程开启之年。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新征程开启之年。市委市政府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24字”工作思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这份高质量答卷是怎么来的?12月29日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答案。

  12月29日,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举行,总结2021年全市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安排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

  开局之年,绵阳经济工作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今年以来,我市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24字”工作思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各领域重点工作扎实推进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增长动能加速转化

  发展活力有效激发

  民生保障得到加强

  发展后劲更加充足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有力度

  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迈出新步伐

  时光的年轮刻下奋斗的足迹,历史的巨手翻开梦想的篇章。翻阅2021年全市经济工作成绩单:全市经济平稳运行,总体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会场内外,“稳”是高频词。一个“稳”字,贯穿今年经济工作全局。而这份稳健的成绩单,来自市委市政府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集中精力大抓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全力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县域经济呈现竞相发展、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回顾这一年,成绩来之不易,鼓舞人心。”与会代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冯中兵感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市委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时,用非常之力推进非常之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我市经济仍然保持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不仅稳住了自己的“基本盘”,也为全省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稳经济,首先要稳工业。“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工业强市战略部署,今年以来,全市工业战线坚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制定实施《集中精力大抓工业24条措施》,一手抓存量扩张,一手抓增量招引,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衡国钰介绍。

  这份“力度”下,今年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居全省第2位;今年1-11月,全市重点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1.7%,支柱产业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近70%。

  看到成绩,更看到成因。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离不开科学的战略判断、非凡的战略定力。与会者一致认为,回顾一年来我市经济发展,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市委市政府把中央、省委部署与绵阳实际相结合,战略上主动谋划、战术上精准发力,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谋划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建设,着力提升科技城创新能级。

  今年,我市完成首批6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授牌、首批6家重点实验室和1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今年,我市安州工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达到3个,并列全省第一;今年,我市促成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与绵阳市梓潼县人民政府围绕蜜柚全产业链进行全方位合作……

  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成绩斐然,数字为证:全市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7.14%、居全国城市前列,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达74%、居西部城市前列,国省级创新平台达到199家,绵阳新型显示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国家2021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速度

  以规划政策项目落地落实打开新局面

  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主抓手,项目基础好,经济总量提升才有支撑、结构优化才有动力、跨越赶超才有后劲。在今年的经济答卷中,我市继续紧紧扭住项目发展这个“牛鼻子”,把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全力抓项目促投资。

  1-11月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加快推进科技城新区建设成势见效,1—11月新区在建重大产业项目151个、总投资524.14亿元;全方位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1—11月新签约招商项目270个、金额1526.23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25.64亿元、增长14.8%……一个个重点项目汇聚、生长,在“磁场”共振中发挥叠加效应,为全市经济增长构建了牢固的“稳定器”,也为绵阳未来发展积蓄了后劲。

  从招商到落地再到投产,项目每一步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今年4月,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绵阳市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为企业投资再增便利、为创新创业再添活力、为企业运营再减负担、为公平监管再创条件、为权益保护再加力度、为政务服务再提质效、为城市能级再赋动能,助推全市营商环境整体优化。

  这一系列举措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在办事环节上减流程,从“准入”到“准营”实现无缝衔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改革红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75.04亿元、增长9.3%,1-11月新增市场主体7.33万户、增长49.84%,总数达到42.45万户。

  优质营商环境像一个磁场,吸引项目落地。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需要金融支撑。

  今年,市金融工作局出台全省首个《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十条措施》,升级《金融加强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十条措施》,累计为人才企业投放贷款172.8亿元;创新推出“科创投”“科创贷”“科创保”“科创券”“科创贴”等专属金融产品,为企业保驾护航……

  “从今年经济工作会议总结的内容来看,在政策出台、项目落地等方面都很有速度。”与会代表市金融工作局局长姜林表示,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金融工作局聚焦重点,突破难点,把握增长点,主动施策、主动作为、主动发力,统筹全市金融系统为全市经济稳中恢复、稳中加固、稳中提质提供了有效金融支撑。未来,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面提升金融支持和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有温度

  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中心增加新福祉

  将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幸福感”扛在肩上。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我市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教育、社保、体育、卫生等事业取得新进展,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全市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人民群众切实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市加大了对乡村学校的支持力度,多方调动资源,让乡村孩子不仅“有学上”,更能“上好学”;规范民办学校招生管理,严控大校额、大班额现象,“双减”政策、“五项管理”等措施也相继出台,三江实验学校、文武路幼儿园、南塔幼儿园等一批政府投资新建项目……今年,绵阳的教育事业在这一年间按下了“快进键”。

  稳步就业是筑牢民生事业的基石。2021年伊始,三台县三元镇的残障人士范吕国正在自家养殖场忙碌着,谈起事业新发展,他难掩喜悦,“党和政府始终把我们困难群众放在心上,市残联提供的实用技术培训和残疾人创业资金,都帮助我解了燃眉之急。”

  前三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14元,同比增长9.7%,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市城镇新增就业50631人,完成率为107.73%。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39.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32.87亿元……一组组亮眼数据交出了最好的“民生答卷”。

  “这是一份有温度的成绩单。”在市人社局局长文峰看来,今年我市聚焦“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工作目标,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首要位置,多举措畅通就业服务渠道,抓实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了城乡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接下来,全市人社系统将继续把促进市场主体健康稳定发展和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作为主要职责,持续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是补齐民生短板的重要途径。在安州区塔水镇七星村和江油市新安镇黑滩村,一辆辆“金通工程”的乡村客运“小黄车”正加足马力,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在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中,乡村是考场,村民是考官,如何守住他们的“米袋子”,拎稳“菜篮子”?今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04.48万亩,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扩面2万亩的目标任务,粮食总产量235.18万吨,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3.18万吨,粮食总产创近10年新高。同时,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不断提高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利用率,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治理率、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分别达到94.8%、99.6%、71.7%,北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建设情况获国务院通报表扬……一幅环境美、生态优、群众乐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瞄准人民群众所急所忧所盼,在下好“民生”这盘大棋中,我市始终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中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擦亮了绵阳人民的幸福底色!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尹秦 实习记者 曾晨)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