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要求
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对绵阳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市第八次党代会、市委八届二次全会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追求“三个一流”,实施“四大战略”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合理增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
具体这样干
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1 充分发挥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2 着力构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3 全力推进县域经济突破发展
4 突出抓好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5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6 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7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8 统筹发展和安全
2022年,我市将如何准确把握经济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牢牢掌握经济工作主动权?12月29日举行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答案: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不停步,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协调。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市委擘画的蓝图目标催人奋进。全市上下将牢牢把握工作重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追求“三个一流”,实施“四大战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合理增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说会解词① 创新引领
“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充分发挥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创新引领又一次成为与会人员热议的内容。
会议布局2022年工作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要坚持科技创新这个核心价值,坚定实施创新引领战略,扎实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创新产业发展、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等工作,持续提升中国科技城创新能级,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加速把绵阳的科技优势、创新潜力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对此,市科技局局长赵琳表示,2022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将聚焦六场突破战发力: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突破战,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在于引导支持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国家、省重大科研项目,提升绵阳科技城创新能级以及围绕绵阳“1+4”支柱产业以及特色产业,启动编制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壮大突破战,将围绕全力推进“招院引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加强创新人才引育等重点工作发力,激发主体活力筑牢“科技地基”;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突破战,重点推进战略科技平台、推进产业创新平台、推进功能服务平台三大平台建设;实施创新园区提质增效突破战,加快高新技术园区提档升级以及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升级发展;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赋能突破战,一方面积极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强化科技成果中试熟化,支持各类科技成果到中试熟化基地进行中试开发,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实施协同创新开放合作突破战,打造区域协同创新“主引擎”以及加大开放合作力度,推进成渝绵科技交流和协同创新,从而汇聚高质量发展要素。
说会解词② 现代产业
“坚持把工业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构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把现代产业提上了新的高度。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衡国钰表示,会议为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划定了重点。2022年,全市工信系统将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存量扩张与增量招引“两手抓、两手硬”,追求“三个一流”,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筑牢经济发展“硬支撑”。在提升产业能级上,积极培育壮大“1+4”支柱产业及特色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在狠抓项目投资上,围绕支柱特色加快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省市重点项目,持续开展工业项目投资攻坚,推动签约项目落地开工、新开项目加快建设、在建项目竣工投产、投产项目达产达效,扩大有效投资。在推动集群发展上,实施全市重点工业企业梯次培优行动计划,聚焦企业群体、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竞争力等重点,抓大促小、培优并举,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坚持“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加快建设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特色发展鲜明的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园区产业集群发展。
要着力构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还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此,市商务局局长韩忠明也有清晰的谋划和部署,他表示,2022年,全市商务系统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创新,主动求变。大力实施服务业企业“千百十亿”倍增计划,依托高农司、西部冷都、百惠通、双汇等龙头企业,建立生鲜冷链产业新城,挤进国家百大骨干冷链基地建设清单;大力实施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倍增计划,建立“个转企、小升规”梯度培育清单,培育大量行业“小巨人”。还要全力打造“1+3+N”物流空间格局,突出中国科技城(绵阳)科技物流产业园区“1”核的引领作用,强化石塘商贸物流园、川西北农产品及冷链物流园、城南综合物流园“3”骨干的主体作用,建设安州区、江油、北川、盐亭、三台等N个县级物流中心,畅通流通网络“大动脉”,打通城乡流通“微循环”,牢固树立一产稳,二产强、三产才能兴的理念,主动服务于产业链和供应链,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现代产业体系中,现代农业也必不可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廷伟表示,新征程,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聚焦粮食生猪稳产保供、现代种业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重点任务,扎实推进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农民增收稳势头提后劲。首先,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做好粮油稳面积、稳产量工作,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年度建设任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各地抓粮积极性,多措并举稳定生猪、蔬菜等“菜篮子”产品供给,加快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聚焦生猪、粮油、蔬菜三大优势种业,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种业强市“1311”建设体系各项任务,积极推动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国家级生猪种业园区和生猪、蔬菜两个省级种业园区建设,打造国家生猪种业高地。不断优化全市“6+10”产业发展体系,持续做大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实施现代农业园区“一园一策”提升行动。
说会解词③ 县域崛起
“全力推进县域经济突破发展,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部基础。”与会人员深有感触,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已为明年具体实施“县域崛起”战略指明了方向:统筹推进县城、乡镇、乡村发展,着力打造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
产业是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核心关键,这是各县(市、区)负责人的经验共识。“坚持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服务业活县,构建‘一园多区’工业发展空间体系,构建‘2+3+5+N’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发展格局,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载体,推动产业发展全面提质。”三台县委书记吴明禹谋划产业坚定有力,“坚持精准招引提质效,推行资源招商、资本招商等招商新模式;开展补链强链延链招商,推进纺织鞋服、食品医药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三个百亿级产业链项目招引。”
如何立足县域园区产业定位和资源优势,让园区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主阵地?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兰劲有了新思考,将2022年确立为“项目落地年”,推动一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一批项目加快竣工投产,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大力实施‘改革创新’和‘制造业强区’两大战略,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和化工、先进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构建以百亿级企业领航、十亿级企业带动、亿元级企业支撑的大企业大集团群体,着力把经开区建设成为绵阳中心城区南向经济增长极。”
县域经济突破发展,县域城镇和中心村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县(市、区)负责人均表示,将持续推进县域补短板强弱项4大领域、17项建设任务,深入实施“宜居县城建设行动”,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等,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说会解词④ 基础设施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只有交通顺畅了,才能畅通经济循环、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突出抓好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座基石。
坚定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围绕“升级、加密、联网”主攻方向,打好新一轮交通大会战。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谭谱表示,在铁路方面,要围绕构建畅达成渝西(安)、连接东西、纵贯南北的“十”字铁路主骨架,加快建设成兰铁路绵阳段,全力推动绵遂内铁路前期工作,确保明年第四季度开工建设。在公路方面,要力争广平、中遂高速年内完工,加快推进九绵、G5成绵扩容、绵苍等高速公路建设,推动G5绵广扩容及S301平武至松潘段等普通国省干线开工建设,力争完成盐茂高速项目招商和南盐、三大乐高速工可编制,启动绵梓快速通道扩容改造前期工作。在航空方面,要积极推进绵阳新机场选址工作,力争绵阳机场T2航站楼、北川通用机场建成投用,织密直达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线网络,巩固全省航空次枢纽的地位。
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统筹推进水利、通信、燃气、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扎实推进5G、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针对“重点推进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有了谋划,“将大力推进水电开发,有序推进风电建设,合理利用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天然气等。”
说会解词⑤ 深化改革
“绵阳作为国家重大改革的布局地和成渝地区开放的桥头堡,理应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拿出更多实招、闯出更好路子。”与会人员看到,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吹响了号角: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
这份动力活力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全市将围绕打造‘国内一流、四川领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体外循环’‘隐性审批’专项治理,建设‘绵企通’政企服务平台,全面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主要申报功能应用率达到100%,实现跨境贸易企业全覆盖。”市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还将进一步深化“五专”企业服务机制,做到“一站式”“一网式”“兜底式”企业服务,建设完善网上和实体企业服务中心,持续提升企业服务质效。
厚植开放,是城市繁荣必由之路。特别是在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既要把绵阳自身发展提升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又要深化与圈内城市尤其是成渝双核的协作协同。“加强和改进综保区、综试区、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开放平台能级提升;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和制度创新优势,落实绵阳协同改革先行区总体方案;打通国际联运班列,连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点国际展会,深度参与‘卖全球,买全球’朋友圈,”市商务局局长韩忠明表示,还将加强与成都、德阳国际铁路港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北碚商贸会展对接,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强大推力。
面对机遇和挑战,与会人员怀揣信心与干劲,“通过落实好中央改革开放政策,大力推进深层次改革,不断扩大高水平开放,必将推动绵阳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见到新成效。”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谢艳 熊燕)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