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妈妈,我来啦!”近日一个满眼笑意的女孩走进了位于安州区千佛镇茶坪社区的儿童之家。“幺儿,快来!”女孩和志愿者王秀兰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今年22岁的金腊梅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第一批被千佛镇儿童之家接待的小朋友。地震后,刚满9岁的她经常带着弟弟来到家对面儿童之家玩耍,她记得自己在小板房里搭积木、建房子,大人们则在外面建大房子。
“那几年,腊梅很内向,也不怎么和别人交流,经常沉浸在自己世界里自己玩耍。”志愿者王秀兰在儿童之家始建时就在这里当志愿者,不少小孩子都叫她“王妈妈”。每次有活动举办的时候,王秀兰都鼓励大家积极去参加。“久而久之不少像腊梅这样的孩子性格都越来越开朗了,有什么话也都愿意跟我讲。”
志愿者和孩子们玩游戏
千佛镇儿童之家始建于2008年6月,是汶川地震后,由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建立的全国首批友好家园之一。“十多年来,儿童之家累计服务儿童近十万人次,开展各类主题活动200余次。”王秀兰告诉记者。
走进这里,色彩鲜艳的装饰,造型可爱的玩具,丰富多彩的图书,目光所及,吸引孩子们的元素无所不在,摆架上的装饰有不少是孩子们亲手完成的作品。“在家里没人看管,除了玩手机就是看电视,放到你们这儿,能学到东西又安全。”把孩子往“儿童之家”一送,家长们放心地出门打工或是忙乎自家的农活。舞蹈、朗诵、绘画、运动,形式多样的公益课堂最受孩子们欢迎,在这里每周活动不用提前通知,总是坐得满满当当,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学有所得、乐在其中。
2008年的冬天,金腊梅追随着父母的脚步,回到了茶坪——这个在“5·12”地震时被重创的小镇。时隔几月,再次回到这片土地,倒塌的废墟已经被一方方新筑的地基替代。为了维持生计,爸妈在外工作,她就守在老房子的青瓦下。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一个大大的白色帐篷和几间板房出现在家对面的小广场上。
“笑起来很可爱的王阿姨告诉我和小伙伴这里是儿童友好家园,并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玩。”在阿姨殷切的目光中,腊梅羞红了脸进了房间。从此,板房这块小天地渐渐成了孩子们的欢乐家园。许多个寒暑假,孩子们都泡在这里,在阿姨们的指导下画一天画,做一下午手工,踢一会毽子,拼几张拼图,搭一座城堡……
即使是长大以后,金腊梅也时常想回“家”看看。腊梅告诉记者,如今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的她正在家准备考研,上高中以后,她就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回儿童之家当志愿者,陪伴更多留守孩子的童年时光。和腊梅一样,当年从地震废墟上成长起来的陈紫阳、张茂萍等小朋友如今都长大成人,他们都时常“回家看看”。
家园的活动越来越丰富,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来参加了,安全知识竞答、家庭教育理念交流和游园会等等。看着墙上她曾参与的手工作品,腊梅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也看到了家园的成长。
“儿童之家就是我们隔着马路的另一个家,带给我温暖与快乐记忆的家。在这里我们先让自己变快乐,然后再用这份快乐去感染温暖其他人。”巧的是,腊梅和王秀兰都是腊月十三这一天的生日,手机里,她把王秀兰备注为“王妈妈”,时常和她交流自己的生活学习近况。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安峥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