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岗
在近两万字的七届市委报告中,提到“创新”90次、提到“科技”61次,特别将实施创新引领战略作为“四大战略”之首,提出“要坚定实施创新引领战略,着力构建全域创新、全面创新的创新发展新格局”,充分体现了市委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服务国家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政治担当,体现了提升中国科技城创新能级、推动新时代绵阳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推动绵阳高新区建成1000亿级产业园区,就是为推动绵阳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划定新的目标、指明新的方向,符合高新区发展实际,契合人民发展期待,必将在赶考期、关键期、机遇期“三期”叠加的历史方位中,推动园区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走集中集约集聚的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西部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
坚定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必须狠抓创新主体培育,争取培育更多“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创新主体特别是企业创新主体。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直接承担者,涵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企业,其活力动力直接决定创新发展的整体效能。抓创新主体培育,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创新主体布局,让企业在创新需求、创新投入和创新资源整合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充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动力。一是支持企业打造“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鼓励企业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推进技术革命。在国家品牌战略引领下,对标一流企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具有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拳头产品”,支持重点企业打造国内领先、世界知名品牌。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组建龙头企业牵头、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广使用科技创新券,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有序流动。引导企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三是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创新型头部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分类建立企业培育数据库,运用大数据为企业精准画像,制定企业成长指数、健康指数,精准施策培育壮大企业。
坚定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必须狠抓创新生态营造,加快形成服务技术开发、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等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良好创新环境。良好生态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抓创新生态营造,就是要持续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等,着力打造开放包容、近悦远来的创新环境。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创新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设立科技专项资金,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全面落实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及时落实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二是优化创新政务服务环境。推动数字政府建设,为各类创新主体办理证照、税务、社保等开设“绿色通道”,全面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人才供给、成果评估、投资审计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为创新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三是持续营造创新氛围。以创新孵化服务市场化改革为重点,加快打造创新街区,聚集高端创新人才,优化创新人才布局,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建立创新尽职免责容错机制,研究制定创新活动容错纠错清单,持续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创新氛围。
坚定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必须狠抓创新产业培育,壮大既能起支柱作用又有良好成长性的创新产业集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产业链提出技术创新需求,创新链推动产业链价值提升,二者相互支撑、共生共融。抓创新产业培育,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创新产业布局,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通道。一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依托辖区龙头企业,聚焦新型显示、汽车及零部件等关键领域,编制产业链全景图,推动产业技术路线图实施,加快推进产业创新补短板、锻长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二是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前沿技术和产业变革重点领域,探索构建未来发展业态场景,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无人机、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努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三是推进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探索提供数字教育、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公共服务。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实施企业上云工程,加快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智能园区,发展智能终端产业。(作者系中共绵阳市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