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绵阳市第八次党代会 特别报道 > 正文
满怀信心踏上新的“赶考”之路
发稿时间: 2021-10-25 08:10    来源: 绵阳日报

  □申泽

  作为肩负着探索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光荣使命的科技城新区,未来五年要“坚持高水平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标准管理、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创新新引擎,着力打造产业新高地、着力打造城市新空间,把科技城新区建成引领绵阳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四高三着力”,开启了科技城新区新的“赶考”之路。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必须要答好“思想题”。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解放思想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没有不间断的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建设绵阳科技城新区,是省委省政府着眼高水平服务国家科技自强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高水平建设中国科技城的重要载体。立足新的起点,面临新的考验,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握新区建设的内涵,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在布局上“全域”,在政策上“全局”,在方法上“全新”。需要我们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一盘棋”发展理念。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科研体制、跨行政区经济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让新区建设始终充满创造活力。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必须答好“产业题”。产业兴,则城市兴。着眼打造产业新高地,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产业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依托科技城新区独有的产业优势,以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四区八园多片”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格局。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围绕新区产业定位实行“招新引优”,依托科技之心片区打造全市金融中心,发展总部金融业态,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本养分。实行“招院引所”,推动现有平台、企业、机构、科研院所加强协同联动,深化信息、人才等资源共享,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总部,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营造一流的科技创新生态。实行“招大引强”,深化与辖区内长虹、九洲、京东方、久远等骨干企业的合作,重点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先进材料、5G、卫星应用、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五大特色产业,努力将绵阳科技城新区建设成为全市产业发展新高地。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必须答好“建设题”。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科技城新区要突出生态打底、科技赋能、场景营城,建设绿色智慧宜居新城,统筹好“规划、建设、管理”。坚持高水平规划,发挥直管区的“桥头堡”作用,在前期完成的直管区城市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加紧推进直管区片区控规编制工作,尽快完成5平方公里起步区控规修编及公服设施单体设计。进一步加大各项目的规划设计论证,让新区建设不留遗憾、少留败笔。坚持高品质建设,依托新区独有的山水自然风光,以现代公园城市理念,充分挖掘鼓楼山、河东湿地等公园的人文内涵,构建依山傍水、各具特色的公园体系。坚持高标准管理,聚焦公共治理、生态环境、城市交通等方向,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等数字化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必须答好“民生题”。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创造历史伟业、回应人民期待。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依托新区现有的“基底”,优化生活性服务业结构,加快推进大型商贸综合体项目建设,持续完善已有特色商圈的商业配套。两年之内以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主,系统思维、超前谋划,在科技之心核心区域,先行建设市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运动中心等,加快形成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的生活共同体。统筹旧城双修更新,有序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完善更新、道路优化整治、老旧建筑翻新改造项目,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系科技城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科创区党工委书记)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