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台县红色交通纪念馆完成布展并对公众开放。该纪念馆位于潼川古城方家街71号,也是全省唯一一个以红色交通文化为主题的纪念馆。
“自7月开馆以来,一批又一批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党员前来学习参观。”近日,在红色交通纪念馆,三台县文广旅局工作人员姚小红告诉记者,纪念馆开放后,参观者接踵而至,透过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故事,缅怀革命先烈,牢记初心使命。
秘密接头点棉花交易场景雕塑
小小四合院 记录三台儿女的丰功伟绩
在潼川老西门陡坡子路口下车,沿着青石板路前行百十米,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方家街71号院映入眼帘。这是一座具有典型川北民俗风格的土木建筑。
昔日的川北工委秘密交通联络站就设在这座小小的四合院中。大门门楣上,“红色交通纪念馆”分外醒目。进大门右手边,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再现当年秘密接头点和棉花交易的场景。
姚小红告诉记者,纪念馆共6个展厅,展出交通站相关党史人物、文献档案、立体雕塑及图片百余幅,图文并茂、立体生动地展示出1928年-1949年三台地下交通站、点等联络网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和历史贡献。
80多年前,潼川古城方家街71号曾是市民李淑君的家。1940年6月,中共三台中心特支负责人黄友凡为了便于与上下级联系且又不至于暴露,决定建立一个秘密联络点。选址几处都不合适。后来,他认识了党员伍智敏的大姨李淑君。李淑君的家,正是建联络点的理想地点。
“潼川古城方家街71号远离民国三台县政府和警察局,且靠近三台的南城门,交通非常便利。”姚小红说,住在这一片附近的都是穷苦百姓,大都以扯茧扒子、洗衣服为生,便于隐藏身份。
姚小红说,潼川古城方家街71号位置虽然合适,但是房屋的主人不是共产党员,政治上是否靠得住,这要打个问号。于是,黄友凡以传授知识为名,经常到这里给李淑君及其家人李剑虹、李贵芳讲抗日形势,讲共产党的宗旨和政策,启发他们思想觉悟。后来,伍智敏介绍李淑君入党,黄友凡发展李淑君的儿子李剑虹入党,李贵芳成为入党积极分子。黄友凡把这里发展成为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主要负责收转上级信件、接头联系、存放秘密文件,以及上级领导同志往来留住。
“共产党员们在这里开会研究工作,有时以收售棉花为名,分别到各地流动指导,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抗丁、抗粮、抗税和武装斗争。”姚小红说,方家街交通联络站一直战斗到解放。在国统区,历经10年斗争考验,出色地完成了掩护上级领导、保管机密文件和交通联络任务,在迎接川北解放事业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川陕苏区红色交通线地图
红色交通线 隐蔽护送无数党员干部
在第二个展厅,电子动态图实景再现川陕苏区三条红色交通线。
1933年,中共四川省委建立川陕苏区红色交通线,其中在三台境内就建有3条秘密交通线。姚小红指着墙上的动态图介绍,第一条人事交通线建于1933年初,途经三台-盐亭-南部-阆中-苍溪-巴中,渡东河到达根据地。该交通线以三台中心县委为中心,沿线设9个联络站。
“这条交通线除向红军和苏区输送干部、战士和进步青年外,还负责传送军事情报和中央、省委、红四方面军、川陕省委相互往来的信函、文件以及食盐等急需物资。”姚小红说,1933年秋,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海员工会党团书记廖承志化名何柳华,中央交通员王治齐化名杨德安,奉调根据地工作的省军委书记罗世文,通过这条交通线到达苏区。
一幅幅连环画生动展现三台各联络点的同志护送廖承志的故事。在进入三台后,廖承志等人了解到刘湘和田颂尧的作战计划、兵力部署、军用物资运输及我党在敌军中的军支、军运等情况。“然而就在此时,省委巡视员、中共三台中心县委分管组织工作的郭仲纯在三台北区会龙场不幸被捕。29军川陕边区剿赤青年团见钓到一条‘大鱼’,正想以此为突破口,一举端掉三台的地下党组织,城内时时警笛长鸣,街头巷尾散布特务暗哨……”在姚小红的讲述中,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呈现在记者眼前。
当田颂尧得知廖承志要途经三台的消息时,已经是两天以后,为时已晚。1933年10月,廖承志一行安全到达川陕革命根据地。
第二条是情报交通线,途经三台(柳池)-盐亭-富村驿-南部(建兴)-阆中-苍溪-巴中,渡东河到达根据地。29军中共秘密军事小组获取的情报,都是经过这条交通线送达苏区。
第三条是途经三台(芦溪)-柳池(或县城区)-盐亭-苍溪-巴中,渡东河进入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线,主要输送白区失业工农群众和进步青年去川陕苏区。
“这三条途经三台的秘密交通线,在1933年至1934年间,向根据地输送了上千名各类人员,其中,党团干部和专业人才200多名。”姚小红说,红色交通线沟通了省委、中共中央、川陕苏区的相互联系,解决了四川地下党向川陕革命根据地传递情报、输送人员、运送物资的问题,为粉碎敌人封锁、壮大红军力量、支援根据地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方家街71号院李淑君雕像
赓续革命传统 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29军中共特别军事情报小组、三八商店联络站、东门外六成行联络处、芦溪兵站……在接下来的展厅内,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个个鲜活的雕塑,生动形象、立体全面地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
其中,三八商店联络站负责人文淑碧的革命故事尤其感人。1929年,文淑碧变卖家私,在县城正北街开设百货商店,兼做打毛衣、出售图书等,是三台当时唯一经销“红色”书刊的商店。商店于3月8日开业,故名三八商店。1930年10月,联络站被国民党政府侦破、查封。被捕后,文淑碧带着幼小的女儿在监狱里不屈斗争,最终赢来胜利。“县文化馆创作并演出的红色剧《红色交通站》中,一段关于小萝卜头的故事就出自这里。”姚小红说。
历史如烟,无数共产党人用生命铸就的崇高民族气质,用鲜血浇筑的革命精神已经烙刻在人们心中,一代代传承下去。正在参观的七一小学学生赵早感慨地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
“纪念馆开放以来,接待了20多家单位和10余所学校的近万名参观者,此外,许多摄影爱好者、作家和艺术家也前来参观,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姚小红介绍,三台县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十分重视,在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编印《三台抗战史话》《东北大学在三台》等红色书籍的同时,搞活教育形式,生动鲜活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并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推动全县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刘玉明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春梅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