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州大事
发稿时间: 2021-06-23 09:02    来源: 绵阳日报

  绵阳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建立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绵阳的广泛传播和一批早期共产党员进行革命宣传等活动,唤醒了沉睡中的绵阳人民。在绵阳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思想条件和干部基础基本成熟的条件下,1927年7月,中共成都特支委员张秀熟受组织委派,赴江油县中坝镇省立第二中学,与时任校长、中共党员章璞一道,在省立二中秘密建立中共中坝省立二中支部,隶属中共成都特支,张秀熟任书记,党员有章璞、赖鸣柯、裴紫琚3人。同时,根据成都特支指示,将驻中坝国民党第二十九军混成旅政治部的中共党员张秋高(政治部主任)、姚自若(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编入支部。

  1927年8月,张秀熟调成都工作,裴紫琚接任支部书记。1927年10月,扩建为中共中坝特支,属四川临时省委领导,后改由川西特委领导。这是绵阳地方建立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绵阳历史从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绵阳县第一个革命据点建立

  1928年1月,共产党员、涪波社社员谭德政从江油龙绵师范学校毕业回到绵阳左家岩,担任日新小学校长。他邀请龙绵师校同学、涪波社社员冯希贤、李传玺、龚世经,进步青年刘景素到校任教,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中共四川临时省委在绵阳日新小学设立绵阳通讯处,使学校成为绵阳县第一个红色据点。

  谭德政以日新小学为据点,广泛开展革命活动。他以“读书不忘革命”为校训,在教师中组织读书会,学习进步书刊,讨论时事政治,钻研马列主义。学校订阅《鸭绿江》《汉江潮》等进步书刊,自办宣传革命思想的油印小报《莺鸣报》《真理报》,修建纪念三三一惨案的碧血池,各教室也分别命名为“五卅惨案室”“九五惨案室”,以教育师生不忘国耻、爱国报国。

  1929年秋,中共四川省委巡视员鞠怀安到绵阳指导工作,谭德政安排他在日新小学任训育主任,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党组织还发展冯希贤入党。谭德政、鞠怀安遵照中央“目前四川党总的任务是争取广大群众,准备将来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指示,在学校开办工人夜校和农民识字班,还在学生中组建儿童团。儿童团编为8个宣传小组,每组十余人,每逢节假日到丰谷、松垭、小枧、塘汛等乡镇和附近盐场教群众唱爱国歌曲,散发油印传单,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宣传活动。党组织在日新小学开展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在绵阳的知识分

  子和工农群众中扩大了革命影响。1930年6月,当地恶霸勾结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司令部,逮捕冯希贤、李传玺等5名教师,鞠怀安转移至三台,谭德政转移成都,继续开展革命活动。1933年10月,时任四川省委宣传部主任的谭德政在成都因叛徒出卖英勇牺牲。

  中共潼川特区和潼川中心县委建立

  1929年2月,中共三台特支成立。随着三台党员人数增多以及周边绵阳、射洪、盐亭已建立党的组织,11月中旬,省委第二次全体会议决定建立中共潼川特区,领导周边县党的工作,并派史伯康到三台建立潼川特别区委,史伯康任书记,委员邹凤平、刘克谐、赵瑜东、谭卫根等10人。潼川特别区委辖绵阳、盐亭、射洪和三台县的党组织,至1930年6月,共有党员138人。1930年7月上旬,中共潼川特别区委召开党员代表大会,传达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11日所作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和“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总暴动”计划,改选了潼川特别区委领导成员。9月,潼川特区成立行动委员会,统一指挥党团组织领导暴动。10月,潼川行委催促三台北区区委发动农民、盐工暴动。塔子山农民、盐工暴动失败后,北区区委工运委员汪觉如被捕,北区区委遭破坏。同月,四川省行委主席团会议决定党团组织分开,潼川特区行动委员会撤销,恢复为中共潼川特区委员会和共青团三台中心县委。12月,史伯康调省委工作,潼川特区区委书记由鞠怀安继任。

  1931年春,潼川特区委改为中共潼川中心县委,书记鞠怀安。到6月,辖区内共有党员150人。8月,鞠怀安调成都后,由刘克谐继任书记。1932年12月,省委派余宏文到潼川开展武装斗争,接任潼川中心县委书记。1933年2月,为配合红军入川,潼川中心县委指示三台北区区委发动柳池暴动失败后,余宏文调离,由汪克明(文俊)接任书记。7月,潼川中心县委根据省委配合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的部署,选择临近根据地的盐亭龙潭子地区开展游击活动。11月,潼川中心县委迁盐亭龙潭子。1934年10月,文俊在龙潭地区组织抗捐斗争被捕,潼川中心县委及所属组织被破坏。

  潼(川)保(宁)马路罢工风潮

  1929年,国民政府为改善四川军阀防区交通,特签准修建大巴山区“反共设防公路”潼(川)保(宁)段,斥令盐亭县田赋征至1941年,预征12年,筑路所需口粮、柴草、竹木、工具等全部摊派到户,筑路工役也由各乡轮换抽调。潼保马路在盐亭县府设马路分局,盐亭至潼川(三台)段公路于1930年1月开工。为贯彻潼川(三台)中心县委深入开展工人运动的指示,中共盐亭特支决定在潼保马路开展工人运动。1931年3月,虞国正利用建修潼保公路监工员的身份,成立中共潼保马路盐亭段支部,并任书记。潼川(三台)中心县委派共产党员张运开到潼保马路修建队当筑路工人,并任党支部委员。张运开到工地后,在虞国正的配合下,很快和工人们打成一片,帮助清理伙食账目,清理工头贪污情况,赢得工人们的信任。中共盐亭特支书记许本达、候补书记虞国正也到工地启发工人阶级觉悟,传播革命思想,很快使大多数民工成为依靠对象。党支部认为争取民工切身利益的罢工斗争时机已成熟,决定掀起要求提高工资的罢工。6月,在许本达、虞国正、张运开领导下,发动组织两河附近的金鼓岩,县城附近的渡船嘴、沙河铺,大兴附近的蒙子树等地的修路工人大罢工,提出增加工钱等要求,其中金鼓岩3000多名筑路民工罢工,附近农民和场镇居民也赶来声援。张运开团结一批积极分子,于9月领导2000多筑路民工开展第二次罢工斗争。

  潼保马路民工两次罢工斗争的胜利,给了反动官僚以沉重打击,也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锻炼了革命领导骨干,推动了盐亭革命运动的发展。

  安县秀水反帝抗捐游行集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安县秀水支部组织发动学校师生和社会进步青年,以三五人一组,组成抗日宣传队,在雎水、沸水、乐兴、塔水、桑枣和秀水等地进行宣传,揭露日寇侵略东北三省的罪行,动员青年参加抗日军队。宣传持续几个月,在群众中有很大影响。

  1932年8月1日,中共四川省委要求绵竹中心县委建立农民的反帝反日组织,举行示威游行,并派团省委书记苟永芳到安县加强领导。9月中旬,苟永芳和绵竹中心县委常委骆先光在安县秀水主持召开纪念九一八周年示威游行筹备会,成立示威游行总指挥部,由岳太华任总指挥,阴自强、谢全五任副总指挥。9月17日,安县特支组织党员在秀水赶印《共产党宣言》(节录)、《火把》等宣传材料,并张贴标语口号,为游行做准备。9月18日,安县特支委员、游行总指挥岳太华同骆先光在旱坝等地组织100多名农民向秀水进军,受到100多名秀水师生的欢迎。两支队伍会合后,驻军一排长、地下党员苟朝荣也带领十几名爱国士兵加入游行队伍。在秀水南华宫由岳太华主持举行九一八周年纪念大会,会上通过农民减租抗债的提案,会后上街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游行队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土豪劣绅”“建立苏维埃政权”“抗粮、抗租、抗税”等口号,持续两个多小时。

  中共安县特支在总结九一八游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省委指示,利用公开的辛亥革命胜利21周年纪念日,组织发动秀水地区农协会员、“苏红之友”成员以及秀水各校师生400余人,集会并进行抗粮、抗租、抗税的街头宣传活动。

  孝泉兵变

  1932年,中共绵竹中心县委为贯彻省委“创建川西北苏区、组织革命兵变、配合红军入川”的指示,策动孝泉兵变。

  此前,1928年8月,在国民党二十九军建立了中共川西北军支积极开展军运工作。1929年春,从国民党二十九军军事教导团第五期学生队毕业的王敬德(中共川西北军支党员)到二十九军二十六团任见习排长。他先后发展30多名士兵入党。1931年3月,建立中共二十六团军支,王敬德任书记。1931年,二十六团随师部换防于绵竹,省委将该团的军支组织关系转到中共绵竹中心县委。1932年5月,川军邓锡侯、田颂尧联军与刘文辉的军队在成都郊外发生昆河之战。10月,田颂尧调集8个旅作后继部队,从绵竹开往绵阳,准备赴成都参战。中共绵竹中心县委决定伺机发动兵变并向四川省委作报告,计划兵变后的部队番号改为“川西北工农红军”,开赴安县山区,创建川西北苏区。田颂尧下令将二十六团随第二混成旅调往德阳、绵竹两县所辖孝泉整肃,准备暗中消灭。第二混成旅到孝泉后,即对二十六团的三个营严加控制,派另两个团对二十六团形成包围之势。

  1932年10月20日午后,兵变枪声打响,总指挥王敬德带领革命土兵兵分两路,冲向营门和延祚寺后院。兵变的三个多连在王敬德、赵炳贤率领下,打起“平民军第九军”旗号,从孝泉向安县方向开拔,进入安县山区。田颂尧调来追兵,在地方反动武装配合下阻击围剿,兵变队伍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于大石坝山区(现安州区高川乡)被迫解散,兵变失败。

  孝泉兵变虽然失败了,但它宣传了党的主张,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同时打击了国民党军阀反动统治,对配合红军入川起了一定的作用。

  绵(竹)安(县)中心县委建立

  在绵竹、安县一带,1928年党领导的绵竹农民暴动失败后,安县处于白色恐怖之中。1932年10月,绵竹中心县委领导二十六团军支发动孝泉兵变失败后,省委决定撤销绵竹中心县委,改为临时中心县委,辖区内有绵竹、安县、什邡、德阳、彭县等地组织,党员60人。

  1933年2月,绵竹临时中心县委改组,把工作重点转移至安县,中心县委机关迁至安县晓坝。11月27日,按照中共四川省委8月会议决定,撤销绵竹临时中心县委,正式建立绵(竹)安(县)中心县委,书记马绍援,辖14个支部,60余名党员。1934年3月,省委派李晓南巡视绵安并帮助改造绵安中心县委,改造后的县委成员7人,书记翁廷方,省委巡视员李晓南在中心县委负实际责任。县委机关常驻早坝岳太华家。至此,安县境内共有党支部12个,党小组3个,党员116人。1934年7月,国民党加紧“清共”,李晓南、翁廷方等先后被捕,岳太华转移川北参加红四方面军,绵安中心县委组织遭破坏。

  三台北区农民暴动

  1930年塔子山暴动失败后,张天汉等人在绵阳被捕入狱,他与绵阳日新小学被捕的共产党员冯希贤、教员李传玺等人越狱,逃出绵阳。张天汉于1931年5月回到三台,与邹凤平接上关系,开始整理原来的群众组织。

  1932年秋,为迎接红军入川,中共四川省委派巡视员李绍华、省军委特派员黄天元等到三台北区指导工作,开展农民运动,发动农民抗粮、抗捐、抗债,组织武装斗争。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从陕南进入川北。27日,中共四川省委发出《反对军阀混战和拥护红军入川的总任务》通知。李绍华、黄天元与张天汉研究决定春节期间在柳池乡、黄泥井一带同时发动农民暴动,然后转入游击战争,逐步向盐亭方向扩大游击区,迎接红军入川。1933年1月25日,反动当局逮捕李绍华、黄天元、张天汉、王光临。张天汉等4人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1933年3月8日被敌人杀害在县城西门外牛头山下。农民暴动计划的另一个据点在苏河乡、黄泥井一带。在暴动前暴露行动计划,负责人郭良武被捕牺牲。

  1933年10月28日,党组织在会龙场一带动员组织党员和革命群众50余人到塔子山盐灶户家去夺取枪支等军用物资,因情报不实,未能夺取枪支,只缴获一些财物。第二天,敌人逮捕三台北区区委书记王化鹏、区委委员李天锡等4人。12月13日,王化鹏等4人被敌人杀害。三台北区上述的一系列农民武装暴动,由于敌强我弱,加之准备工作不足,均以失败而告终。但革命的影响在不断扩大,群众的觉悟在不断提高,新的革命形势也在积极酝酿之中。

  盐亭保安大队兵变及工农前卫团的斗争

  1933年春,省委指示三台中心县委在二十九军防区发动群众抗捐、抗粮、抗债,组织兵变,实行游击战争,支援红军。潼川(三台)中心县委遵照省委指示,派中心县委委员胡曼石前往盐亭,与盐亭党组织派入当地保安大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刘仰高、虞永清一起,策划盐亭县保安大队兵变,计划成立川北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并组建前敌委员会。兵变前,敌二十九军增派盐亭驻防兵力,地下党组织疑虑兵变已被敌发觉,敌我力量众寡悬殊,便未行动。之后,刘仰高择机策动敌一个机枪连,在奉命进攻红四方面军的前线,全部放下武器逃散。

  1933年7月,盐亭党组织为配合川陕苏区斗争,在原有农民武装基础上组建游击队,由最初的14人逐步发展到300余人,成立了游击大队。10月,经过整顿游击队,以贫雇农积极分子为骨干组成有300余农民武装参加的工农前卫团,潼川(三台)中心县委书记汪克明任团长。1934年,盐亭党组织领导的积极分子达到2000余人,分布在全县半数地区的20多个乡镇。以工农前卫团为主体的各地农民武装斗争,与封建军阀统治者反共“剿赤”的反革命暴行针锋相对,四面出击,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安县保卫团兵变

  1932年10月,孝泉兵变总指挥王敬德在兵变失败后,按省委安排,留在安县继续发动群众,筹建革命武装,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川西北苏区积累力量。1933年3月,中心县委成立游击小组和晓坝农民赤卫队。9月,省委派参加过南部升钟寺暴动的共产党员任秀全(女)和共青团员李梦痕(女)到安县协助工作。中心县委在省委“坚决发动三台、中江、绵安的游击战争”的指示下,决定策动安县保卫团兵变。10月,中心县委作出兵变计划,将兵变后的安县保卫团编为安县工农红军第一大队,地方民团编为安县工农红军第二大队,决定捣毁安县旧政权后,成立工农红军总部和地方苏维埃政府。

  筹备过程中,保卫团中的李孝全突然反水,出卖王敬德和陈永安,安县保卫团兵变失败。敌人在高桥一带大肆搜捕地下党员和农协会员、进步群众,后又破坏安县晓坝、雎水、沸水等地的地下党组织,逮捕绵安中心县委委员肖前恩,杀害游击小组成员、农协会员等,大肆抓捕革命群众。中心县委被迫从晓坝迁至秀水坚持斗争。安县保卫团兵变虽然失败,但也给敌人以打击,配合了川陕苏区的斗争,扩大了革命影响。

  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军部中共特别军事小组成立

  1933年1月,为配合川陕苏区斗争,四川省委加强了党在国民党川西北防区二十九军的军事情报工作,将潜伏在二十九军军部(驻三台)的中共党员组成特别军事小组,负责军事情报和兵运工作。省委决定派袁奉樵打入第二十九军军部,组建特别军事小组。袁奉樵遂到三台县田颂尧军部任机要秘书长、宣传处长兼潼属联中校长,利用职务掩护,发展卿鑫和田崇章入党。1933年初,经省委、省军委批准,正式成立第二十九军军部中共特别军事小组,由省军委书记罗世文直接领导。1933年5月,省委又派袁信可(袁奉樵之弟)到三台,进入田颂尧部担任军部经理处科员。1933年6月,罗世文调往川陕苏区,途经三台时,将特别军事小组的领导权交给中共潼川中心县委书记兼军委书记汪克明。

  特别军事小组的任务在红四方面军入川前,主要是探查军事情报,供省委决策;开展军运工作;在省军委领导下,发展党员,建立军支,为发动兵变积聚力量。红四方面军入川后,主要任务是探查军事情报,及时安全送给红四方面军总部,粉碎四川军阀围攻,壮大红军实力;发动军支带领部队起义,参加红军,动摇敌人军心;向苏区输送干部。罗定中秘密成立“红军之友社”,将省军委编印的《红军告白军书》等宣传资料分送到第二十九军所属各师团军支。各军支和“红军之友社”组织进步官兵阅读,进行反战宣传,在前线哗变起义,参加红军。他们将得到的情报报告袁奉樵,袁奉樵通过秘密交通线送给红四方面军总部或川陕省委,同时报告省军委。由于红军获得准确的情报,以致粉碎了田颂尧三路进攻和刘湘六路进剿的战略部署,扩大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部队由入川时1万余人扩大到10万余人。1933年10月至1934年5月,军事小组成员先后被捕,小组活动停止。

  建立川陕苏区交通线

  1933年,为解决四川地下党向川陕革命根据地传递情报和输送人员的问题,省委建立从成都通向川陕根据地领导机关驻地巴中的地下交通线。秘密交通线途经三台、盐亭、南部、阆中、苍溪等县,设有9个联络站,并由三台、阆(中)南(部)、南充三个中心县委及所属沿线基层党组织担负地下交通联系工作。地下党在二十九军田颂尧军部的特别军事小组所获情报,都是经过该线路各地区基层党组织及赤色群众及时传递到川陕根据地;输送人员则主要通过打入各地方上层的地下党员巧妙掩护,安全输送到川陕根据地。传递情报方面,在绵阳境内设有5个联络站。这条秘密交通线,除送军事情报和中央、省委、红四方面军、川陕省委相互往来的函件外,还向红军和川陕省委输送大批干部、战士。这对壮大红军、扩大川陕苏区和红军粉碎川军三路和六路围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933年8月,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海员工会党团书记廖承志(化名何柳华),原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和中共交通员王治齐等,都经此交通线安全抵达目的地。三台志远照相馆地下党交通站也曾负责掩护三台党团县委和接待成都、苏区地下工作人员。

  1934年,省军委在三台北区也设有秘密联络站,输送失业工人去红四方面军,联络站站长为夏仲寅。1933年至1934年,经这条线路前往川陕根据地的绵阳地方干部、党团员和工农革命群众多达百余人。

  中坝战役

  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突破嘉陵江防线、攻占梓潼,进逼江油,发动中坝战役。4月4日,蒋介石急电射洪、三台、绵阳、梓潼、江油、平武等县,在涪江流域沿线构筑碉堡封锁线。战役在中坝平原附近及中坝镇至江油县城武都镇展开,经历了强渡涪江、围攻县城、打敌援兵、攻克中坝四个阶段。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采取“围城打援”的战略方针,狠狠打击来犯之敌。徐向前命九军二十七师继续围困县城;九军二十五师、三十军八十八师和刚从梓潼进入江油境内的四军主力一部迅速于中坝至江油(武都)之间的鲁家梁、南塔坡一带集结隐蔽。4月18日,红军再次攻占中坝;次日,渡江再次攻占彰明。以“围城打援”为主要特点的中坝战役,彻底粉碎了邓锡侯督战的川军进攻,歼敌4个团,俘敌3000余人。强渡嘉陵江战役的胜利和红军进占中坝地区,完全打乱敌人再次围攻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部署,宣告蒋介石苦心经营的“川陕会剿”、妄图消灭工农红军于嘉陵江以东地区阴谋的破灭。

  千佛山战役

  中坝战役结束后,1935年4月下旬,蒋介石调集兵力,组织以江油、中坝为中心对红四方面军的围攻。红四方面军总部在江油中坝附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确定了红军主力撤离川陕苏区、西进迎接中央红军的战略。红军先后撤出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向岷江流域西进。为保证主力部队西进,红军在北川、安县交界的千佛山一线组织了千佛山战役。4月底至5月初,红军先头部队从江油、平武先后分五路进入北川县境。5月初,打开了千佛山一线的突破口。4日凌晨,红军占领伏泉山主峰龙宫殿及周围制高点。6日,红军在巩固东大垭口、白家林阵地的同时,继续向西推进。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师、十一师、十二师八个团先后到达千佛山东侧一带与先期到达的红军会合,一举占领巴罗山、大坪山、皇宫山。10日,红三十军八十八师、红九军二十师各一部攻占千佛山主峰佛祖庙,11日乘胜占领千佛山西侧的大垭口,歼灭邓锡侯部一个团。至此,红军占领了东起伏泉山西至横梁子的千佛山全线,并凭借这一屏障掩护红四方面军通过峡谷,向西挺进。5月18日,川军向千佛山一线发起反攻,敌机也向红军阵地俯冲扫射。经过2天2夜激战,红军打败敌人38个团的总反扑。7月中旬,红军守卫部队完成牵制和掩护任务后,全部撤离千佛山阵地。

  千佛山战役从5月1日开始到7月14日结束,歼敌5000人,击溃敌23个团,牵制了大量敌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其他物资。这次战役粉碎了川军的围追堵截,宣告了蒋介石妄想消灭红四方面军于涪江流域阴谋的破产,为红四方面军顺利通过北川峡谷,突破土门封锁线,挺进岷江上游地区,与中央红军会师北上开辟了道路。

  建立苏维埃政权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进入绵阳地区后,为了保证党和红军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红色新区的贯彻执行,共建立了5个县委,9个县苏维埃政府,795个区、乡、村苏维埃政府。1935年4月至5月,在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中共川陕省委员会领导下,红军在绵阳先后建立5个县级党组织:中共江油县委、中共彰明县委、中共济时县委、中共平南县委、中共北川县委。

  同时,在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下,红军在绵阳建立了9个县(市)苏维埃政府。此外,红军在梓潼县境建立区苏维埃5个、乡苏维埃17个、村苏维埃139个,各级苏维埃工作人员698人;在江油市境建立11个区苏维埃、39个乡苏维埃、277个村苏维埃,各级苏维埃工作人员1552人;在平武县境建立20个乡苏维埃、97个村苏维埃,各级苏维埃工作人员595名;在北川县境建立区苏维埃5个、乡苏维埃28个、村苏维埃119个,各级苏维埃工作人员648人;在绵阳县境建立4个乡苏维埃、33个村苏维埃,苏维埃工作人员315人;在盐亭县境建立1个乡苏维埃;在安县境内建立2个乡苏维埃。各级党组织、苏维埃政府和红军大力发动群众,成立工会、共青团、游击队、女工农妇会、少先队和儿童团等组织,发动广大农民投入土地革命等工作,对支援红军、巩固和发展绵阳赤区起了重要作用。

  绵阳人民支援红军

  1935年4月至7月,红四方面军在绵阳期间,领导劳苦大众建立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使绵阳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作了主人。绵阳人民怀着对共产党和红军的感激之情,在各地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掀起了保卫革命胜利成果、大力支援红军的热潮。

  红军在绵阳期间,绵阳人民给予了大量物资支援和保障,不仅解决了8万红军在绵阳期间的衣食住行,还为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筹集了数千万斤粮食,极大地解决了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第一次过草地的粮食需求。随着红军主力向西挺进,粮食、弹药、布匹、通讯器材、医疗器械等急待跟进,各级苏维埃政府组织运粮队帮助红军运送物资,仅平武县苏维埃就组织了一支1097人的运输队。千佛山战役期间,绵阳人民积极配合主力红军作战,运送枪支弹药、粮食,抬运伤员。运输大军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崖深涧和悬空的竹索吊桥间往来穿梭,国民党军队、地方团防和土匪随时袭击,许多运粮的老百姓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绵阳人民还帮助红军架桥修路,北川县苏维埃组织群众修复登云桥、坝底堡木桥、马槽花桥、麻窝高桥,使整个北川峡谷的桥梁、道路畅通无阻。

  绵阳人民为长征作出重大牺牲。参加红军的13000多名绵阳儿女,绝大多数人为革命英勇献身,仅新中国成立后追认的烈士就有6000多人。红军撤离绵阳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反扑,被杀害的病残流散的红军及苏维埃干部、游击队员有数千人。

  中共三台中心特支建立

  1935年7月,红四方面军撤离绵阳后,党的组织和活动一度中断,革命斗争进入低潮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和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后,绵阳地方党组织在中共川康特委领导下开始了重建工作。1938年秋,从成都转移到三台的屈义生等7名党员,建立中共三台临时特支。次年1月,川康特委派王朴庵到三台加强党的工作,成立中共三台特支,王朴庵任书记,屈义生、吕锡胤为委员,特支属中共川康特委领导,有党员50人左右。

  1939年10月中旬,川康特委派侯方岳到三台组建中心特支(中心县级)。11月1日晚,侯方岳宣布正式成立中共三台中心特支,由侯方岳任书记。中心特支机关隐蔽在川北森林事务所内。中心特支领导三台、中江、射洪、盐亭、德阳、绵阳、梓潼、罗江、彰明、安县、江油、剑阁、平武、北川等县党的组织。

  中心特支建立后,以三台、中江为基地,在德阳、罗江、绵阳、梓潼、国立六中校本部及其4所分校发展建立党组织。随后,党组织发展到射洪、江油等地。在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的严峻形势下,三台中心特支采取多种防范措施,在“疏散”和“隐蔽”中继续推进党的建设和发展。1940年1月,三台中心特支先后建立射洪、中江、绵阳、德阳、罗江、江油、梓潼、绵阳辛店子等8个特支,还负责与平武、安县、北川、剑阁等县个别党员的联系工作。

  中共川北工委建立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仍以抗日大局为重,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为贯彻党中央指示,中共川康特委分析全川形势,估计三台、阆中等地会发生问题,决定派秘书长李维带领张文轩和交通员向高阳到三台巡视工作。李维将三台中心特支工作交给张文轩后,随即赶到阆中与阆南中心县委书记杜浮生及其助手王叙五会面,研究疏散已暴露的党员和今后党的工作。

  1941年3月,李维到南方局汇报工作,先后将三台、阆中、苍溪等地党组织被破坏的情况报告给南方局。南方局派组织部长孔原向李维传达南方局的指示,决定划小党的工作区域,将遂宁、阆中、三台中心

  特支所属组织和川东特区的南充中心县委所辖南充、岳池等地的党组织从川康特委划出来,建立中共川北工委,直属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由李维任书记,杜浮生为委员,负责江油、绵阳、安县、三台、射洪、盐亭、蓬溪、遂宁、中江等县党的工作。机关设在三台北坝乡龚家拐。1942年3月,李维去南方局汇报工作,钱瑛主持召开会议,肯定川北工委一年来的工作成绩,提出今后的任务,传达南方局关于贯彻“隐蔽精干”方针,要求每个党员必须执行“三勤”(勤于业、勤于学、勤于交友)任务的精神,并宣布撤销川北工委,调杜浮生到新华日报工作,李维以南方局川北区特派员的名义继续负责川北工委所辖地区的党组织。

  绵阳党组织恢复与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共川北第二工委和川北工委的领导下,对抗战后期停止活动的绵阳地方各级党组织进行恢复重建。1947年3月,川北第二工委决定成立中共江油工委,陈忠明任书记。同年11月,中共川北第二工委将陈忠明调射洪,成立中共三(台)射(洪)临时工作委员会。1948年4月,中共川北工委又将陈忠明调回江油工作,由梁斗枢继任书记。

  1948年7月,中共川北工委派王朴庵到江油整顿组织,建立了中共江油中心县委,由王朴庵任书记,领导江油、彰明、平武、北川4县的3个区委、18个支部。同年12月,陈忠明在江油石岭乡被捕,中心县委立即疏散党员,江油地下党工作由涂作模、王岳负责。王朴庵等人转移绵阳后,在绵阳城区和绵阳师范学校内先后发展10名党员,建立中共绵阳特支。1949年2月,中共川北工委决定成立中共绵阳临时工委,由王朴庵任书记。9月初,川北工委决定在绵阳临时工委的基础上,成立中共绵阳中心县委,由李英任书记,中心县委领导绵阳、安县、绵竹、罗江、彰明(部分)等县的党组织,共有党员90多人。10月,川北工委为迎接解放,决定建立中共江(油)彰(明)梓(潼)盐(亭)工委,由林宗华(李江景)任书记,领导江油、彰明、梓潼、盐亭、平武5县的10个党支部。到1949年12月解放前夕,绵阳市境各县均建立了党的组织,共有34个党支部、党员524名。这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前绵阳市境党员人数最多的时期,数百名党员在川北工委的领导下,成为开展党的活动、坚持武装斗争、迎接解放绵阳的核心力量。

  省立绵阳师范学校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抗战胜利后,在地方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绵阳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掀起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与人民解放战争紧密配合。

  1946年,四川省立绵阳师范学校学生李英发展同学王本鉴、李世英入党。1948年春,地下党员刘英年发起成立进步组织“读书会”,秘密阅读革命书籍。壁报活动同时蓬勃开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加快全国内战的步伐,国统区人民生活更加悲惨。1945年秋的一天,因晚饭太少,学生提意见,与管伙食的职员发生冲突。李英、王本鉴、李世英等决定趁机发起罢课,抗议学校当局克扣学生伙食。次日,全校罢课,学生向校方提出公开经济、按月公布账目、改善伙食、给学生以自由等符合绝大多数同学意愿的合理要求。校长黄长直被迫同意交出伙食费(包括克扣100多名学生的伙食费在内),由学生自办伙食,罢课斗争取得胜利。

  1949年4月,师生伙食团即将无以为继的时候,传来成都大学生反饥饿罢课示威游行的消息,激起师生们的极大同情。党组织召集紧急会议,决定发动全校学生罢课,声援教师的正义行动。罢课第三天,罢委会率领全校学生在丰谷镇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专署终于被迫接受师生提出的条件:银行拨款用银元支付,就地拨给师生食用黄谷。历时5天的斗争宣告结束。

  中共绵阳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1973年6月29日至7月1日,中共绵阳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绵阳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101人,列席会议代表198人。会议审议通过《中共绵阳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中共绵阳地革委核心小组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中共绵阳地区第一届委员会。

  全国沼气会议在绵阳县召开

  1975年4月,全国沼气会议在绵阳县召开,来自全国的代表645人参会。1978年6月23日至7月2日,第二次全国推广沼气经验交流会在绵阳举行,700名代表参会。

  1958年4月17日,绵阳地区三台县供销社人工试取沼气成功,由《四川日报》头版报道。1970年12月,绵阳地区中江县龙台公社人工创造群众办沼气的经验在全省推广。绵阳县以农户自办为主、国家和集体扶持为辅,在永兴区试点,再一个乡、一个区成片地推广。1974年12月,永兴区基本普及沼气。

  1975年9月,绵阳全县建沼气池9.3万口、沼气动力站26处,74%的农户用上沼气,成为全国第一个基本沼气化的县,省革委在绵阳召开祝捷大会。1972年至1984年,省级以上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画报、挂图对绵阳县办沼气的宣传报道达50多篇,峨眉电影制片厂到绵拍摄《农村沼气》纪录片。1979年9月,由新华通讯社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绵阳县《办沼气,

  好处多》彩色新闻图片在国内外发行。全国各地到绵阳参观学习沼气技术的人络绎不绝,还接待数十起到绵考察的国外考察团。

  长虹建立国内第一条黑白电视机生产线

  1960年,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下达长虹机器厂试制电视机的任务。1973年,试制成功长虹牌301型40厘米、306型47厘米黑白电视机。1978年,长虹厂成功组装5000台松下彩电,走上彩电制造的道路。1979年12月,长虹机器厂引进日本电视机生产制造技术,在绵阳建立国内第一条生产25万台黑白电视机的生产线。1980年,长虹厂在国内第一家引进彩电生产线。1985年,长虹厂从松下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彩电生产线,掌握了最先进的彩电技术。

  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

  1979年初,绵阳地委在各县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试点,10个县(市)的13个公社实行包工到组、联产计酬,推行责任制、奖励制,落实分配制度等改革试验。1979年4月,平武县同兴公社党委在全公社推行包产到户;同年春夏,河边公社六大队八队将全队的棉田地包产到户。1979年底,绵阳地区各种形式的联产到组责任制发展到30799个生产队,占总数的49.1%。1980年10月,地委、行署要求各地完善三包到组、定产到块、责任到劳(户)、联产计酬、联产计奖的生产责任制。

  1981年3月,地委召开县委书记座谈会,专题研究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6月16日,地委发文要求各级党委积极推行统一经营联产到劳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7月5日,地委召开全区农业生产责任制会议,要求努力做好各种责任制的发展和完善工作。其后,各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取代已有的包工制。至1981年秋季,全地区落实各种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占总数的90%。同年底,全地区生产队全部实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1982年底,全地区实行包干到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达到总数的95%。

  进行全面整党

  1983年10月11日,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提出整党的基本任务。按照中央关于整党的决议,绵阳地区分期分批进行全面整党,历时四年,到1987年5月基本结束。

  1983年2月至8月,绵阳地委在江油县青莲公社进行整党试点工作。1983年12月,地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集中讨论整党和清除精神污染问题。

  1984年1月,地委提出《关于全区党员认真学习整党文件的安排意见》。10月,省委批准成立中共绵阳地委整党工作指导小组。10月10日,地委整党工作指导小组发出《关于全区整党单位开展整党的意见》。

  1984年10月,绵阳地、县机关第一批整党开始。同年11月,地直机关第二批整党开始。1985年3月,第三批整党开始。1985年12月下旬,绵阳市县以下基层单位整党开始。1987年5月,全市县以下基层单位和农村村级整党工作结束。

  通过整党,把党员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同时通过清理“三种人”和纠正各种不正之风,纯洁党的组织,增强党性,加强团结,建立健全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的组织生活,恢复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扫除了改革道路上的障碍,为绵阳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开展严打斗争

  1983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关于严惩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8月22日,绵阳地委印发《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意见》,决定从8月下旬开始,以三年时间,组织三次战役,开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1987年1月,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结束。

  通过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绵阳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布局调整

  1983年5月,时任国务委员、国防部长张爱萍,四川省委书记谭启龙到绵阳视察工作,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布局调整进行实地考察,初步确定在绵阳近郊兴建“科学城”的方案。同年9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进行布局调整,采取合理集中的方式,在绵阳城郊建设新型科研基地,即“839工程”。1983年12月,张爱萍再次到绵阳视察,要求将工程建设与绵阳市区建设结合起来,更好地发展科学技术工作。

  “839工程”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负责规划和组织实施。1984年2月,由中共绵阳地委牵头,成立“839工程”指挥部,负责征地和移民安置工作。绵阳市(县级)政府组建移民安置办公室。1985年5月底,征地范围内的全部农户和各种建筑设施全部拆除。1985年6月20日,工程正式开工。1989年,完成42万平方米的基建任务。1990年,中物院开始逐渐向绵阳近郊调整搬迁,实施相对集中。1992年,后续工程9万平方米完工。

  “科学城”建成后,成为现代化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绵阳撤地建市

  绵阳地委经过多次酝酿,1983年向省委提出绵阳建市问题。期间,两个事件推动了建市的进程:省委作出设立德阳市作为全省经济优先发展区的决定,绵阳地区的德阳、绵竹、中江3县划归德阳市管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向绵阳近郊相对集中。绵阳地委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以绵阳、广元、遂宁为基础设立3个市的建议方案。

  1985年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绵阳地区,建立省辖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其中,原绵阳市(县级)改设为绵阳市市中区,以原绵阳市(县级)的行政区域为绵阳市市中区的行政区域,并将原绵阳地区的江油、三台、盐亭、安县、梓潼、北川、平武7县划归绵阳市管辖,实行市带县体制。

  1985年5月15日,中共绵阳市委正式成立并开始行使职权。5月26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绵阳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5月27日至30日,绵阳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至此,绵阳撤地建市工作顺利完成。

  绵阳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对外开放城市

  1986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绵阳被正式列为全国第二批对外开放城市。

  1989年11月,绵阳市人民政府代表团回访加拿大金斯顿市,正式签订友好城市协议书。以后,绵阳市又与日本庄原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市和普斯科夫市、法国亚眠市、以色列约克兰市、匈牙利克奇克梅特市等缔结友好合作关系。

  绵阳对外开放以来,到绵阳的外宾迅速增长,仅1998年到访绵阳的政府级外宾团(组)就达36批285人,商贸活动团(组)100余个380余人,观光旅游的外宾1400余人。2018年,绵阳市共接待各类涉外团组57批次1092人。2018年8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授予绵阳市一定的出访外事审批权。至2020年12月底,绵阳市本级共有31个国际友好城市及友好合作城市,县(市、区)有13个。

  中共绵阳市第一次代表大会

  1987年9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绵阳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绵阳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390人,特邀代表33人,代表全市16.77万名党员。

  大会听取并审议通过市委常委会向大会所作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线指引下团结奋斗振兴绵阳》的工作报告和中共绵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报告;选举产生中共绵阳市第一届委员会和中共绵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回顾和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1985年绵阳建市以来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总政策,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大会根据党的十二大确定的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和省委对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提出绵阳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到1992年全市工农业产值力争达到80亿元,在1980年的基础上每年递增11.6%,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逐年增加,农村人平收入达到500元以上。战略上,首先保证在1990年以前全市“七五”计划圆满实现,在此基础上使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全面振兴阶段。关于今后五年的任务,大会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振兴绵阳经济,推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武都引水工程复工建设

  武都引水工程,被邓小平同志誉为“第二个都江堰”,是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重点工程。武引工程以防洪、灌溉为主,兼具发电、生态、环保、城乡供水及旅游等功能,控灌绵阳、遂宁、广元和南充共4市10县,300余万亩农田,受益人口1000余万。从1952到2019年,武引工程因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调整等原因,曾于1958年、1978年两次动工修建。1987年,国家计委和水电部批准武都引水工程第一期复工建设,1988年正式复工。一期工程总投资21亿元,1987年开工,2000年建成。工程控灌绵阳市的江油、游仙、梓潼、三台、盐亭和遂宁市的射洪共6区市县的127万亩农田,对灌区工农业供水、防洪抗旱、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工程效益。

  二期工程包括武都水库和二期灌区。其中,武都水库库容5.72亿立方米,投资35.25亿元,2004年开工,2012年建成,将绵阳市城市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并建有15万千瓦的武都电站,二期灌区工程设计灌面105.32万亩,概算投资49.14亿元。工程包括武都水库直灌区取水工程、西梓干渠、金峰水库、凤凰水库、灌区中小渠系及配套建筑物。

  制定“科技兴绵”战略

  “科技兴绵”战略的提出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年下半年到1987年底,战略初步探索阶段。1986年4月,四川省战略规划领导小组正式作出在全省开展发展战略研究的总体部署,绵阳市成立战略规划领导小组。1987年2月,召开全市战略规划工作会议,进一步落实研究任务。第二阶段,1988年到1989年2月,战略构想逐步成熟阶段。1988年2月,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全市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工作会议,成立战略规划办公室,对初步完成的全市经济发展33个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审议、补充和调整,增设7个方面共11个课题的研究任务。1988年6月,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确定“科技兴绵”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发展战略。8月17日,市委召开一届二次全委会议,正式通过《关于实施“科技兴绵”战略的决定》,提出按照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绵阳的科技、军工优势,立足绵阳,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加速科技进步,振兴绵阳经济。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形成“以军转民为突破口,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具有绵阳特色的“科技兴绵”之路。

  1992年3月,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关于建立“绵阳市科学技术节”的决定》,把每年10月16日定为“绵阳市科学技术节”,以提高全民科技意识。1995年7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实施“3115科技工程”的决定》。同年12月1日,市委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把“科技兴绵”推向新阶段的决定》。

  通过实施“科技兴绵”,大大推动绵阳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成为绵阳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为建设绵阳科技城积累了宝贵经验。

  绵阳电视台、电台成立

  1986年2月,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绵阳电视台成立。1988年7月,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绵阳人民广播电台开始试播。1998年12月28日,绵阳市广电中心成立。2007年7月,绵阳市广电中心更名为绵阳市广播电视台。开办三套广播频率(综合广播、科技生活广播、交通音乐广播)、三套电视频道(新闻时政综合频道、公共频道、科技频道),拥有官方网站迈尚网以及官方手机客户端《直播绵阳》。开办电视新闻栏目《绵阳新闻》《天天800》《阳光政务》。2013年5月,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广播电视新大楼正式落成启用。2014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全媒体中心,整合新闻宣传资源,搭建新闻中央厨房,实现新闻一次采集、多次编发,个性化表达、多终端发布。目前已建立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各类新媒体账号20余个,以新媒体矩阵强势进军移动、社交平台,构建起多渠道、多终端的内容传播体系。2018年8月,实现了高标清同播改造,实现节目从采集、制作到播出的全面高清化,进一步提升了绵阳广播电视台的传播能力。

  绵阳县级行政区划调整

  1992年11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绵阳市市中区,其辖区以涪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涪江以东设立绵阳市游仙区,涪江以西设立绵阳市涪城区。

  2020年,涪城区实现区属地区生产总值541.15亿元,首次跃升至全市第一。辖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6亿元,成为全省地级市中首个千亿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7亿元。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606元和42268元。

  2020年,游仙区实现区属地区生产总值376.38亿元、全省排32位,县域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前50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亿元,实现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7.48亿元,区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01亿元,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0628元和46584元。

  2016年3月20日、4月23日,国务院、省政府分别批复,同意撤销安县,设立绵阳市安州区,保持行政区域不变,以原安县的行政区域为安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地为原安县人民政府驻地。同年5月20日,绵阳市安州区正式挂牌,“安县”的称谓退出历史舞台。

  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

  1992年4月,市委、市政府把建立高新区作为“军转民科技兴市”的主要依托和载体,向省政府呈报《关于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方案的报告》。1992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绵阳高新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6年,永兴工业开发区移交绵阳高新区;2009年,涪城区磨家镇、河边镇行政管辖权移交绵阳高新区。截至2020年,绵阳高新区辖永兴镇和普明街道,辖区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人,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全国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园区、全国“十佳电子商务园区”、四川省重点培育的2000亿园区,形成了新型显示产业、智慧家庭产业、新型功能材料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等4大产业集群,入选“2020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

  亚洲最大的风洞群首次向外界展示

  1994年7月3日,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播出电视片《别有洞天》,第一次向外界展示位于绵阳市的亚洲最大的风洞群。1997年,亚洲最大的2.4米跨声速风洞通气试车成功,标志我国跨声速空气动力研究试验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是为适应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由钱学森、郭永怀规划,于1965年在绵阳选址建设,1968年2月正式组建。经过40多年的建设,气动中心成为我国唯一的大、中、小设备配套,低速、高速、超高速衔接,风洞试验、数值计算、模型飞行试验三大研究手段齐备,气动力、气动热、气动物理等研究领域宽广的国家级空气动力试验研究中心,完成大量航空航天飞行器及汽车、高速列车、风工程的试验、研究和计算任务,获得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千余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绵阳海关建立

  1995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绵阳海关。1996年12月28日,绵阳海关正式挂牌成立。

  绵阳海关虽地处内陆,但为绵阳外贸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开关之初,绵阳进出口货物均需从口岸转关,绵阳海关派出工作组到沿海沿边口岸商谈接洽,达成货物转关监管协议,并疏通江海铁路转关运输渠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绵阳海关通关监管模式从转关、省内“全域通”、跨省“区域通关一体化”到“全国通关一体化”一路变革,实现绵阳与全国主要口岸的数据共享、无缝对接、全域通关。同时,集中汇总征税、自报自缴、单一窗口、特殊监管区域“分送集报”、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关检业务融合“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压缩整体通关时间等改革措施在绵阳复制推广,不断优化绵阳营商环境,服务长虹、京东方等企业,继续促进绵阳对外开放。

  2020年,绵阳海关共监管进出口货物4.34万吨,货值126.1亿元,货物报关单19911份,“两税”入库22.8亿元。

  绵阳进入数字通信时代

  1996年7月13日,绵阳本地电话网电话号码升至7位,撤销各县(市)长途电话区号,统一长途电话区号为“0816”。同年8月28日,数字移动电话网在绵阳建成开通,全市移动电话用户突破1万户,绵阳开始进入移动通信时代。

  1997年,中国计算机互联网绵阳节点正式开通,标志绵阳邮电通信发展进入新阶段。2001年12月31日,绵阳移动通信模拟网全面关闭,标志绵阳市移动通信业务告别模拟制式,进入数字时代。

  绵阳实行住房制度改革

  1996年7月23日,绵阳市开始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并开始优惠出售公有住房。1999年1月26日,绵阳市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会议宣布,从1999年1月1日起停止实物福利分房,发放住房补贴,开放住房二级市场,建立新的住房供应体系。从1999年7月1日起,绵阳市职工按国家房改政策购买的公有住房可以上市进行交易。1999年后,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住宅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通知》《绵阳市职工所购公有住房上市交易试点实施办法》《绵阳市职工住房补贴实施细则》。绵阳市继成为全省第一家住房改革试点城市之后,又成为全省住房制度改革的先进城市。

  绵阳一环路建成通车

  1997年12月30日,绵阳一环路建成通车。该工程投资4.7亿元,全长16公里。一环路的建成缓解了城中心交通压力。

  二环路2009年开工,总投资概算93亿元,分四期建设。2014年绵阳二环路的建设和贯通,进一步提升了城市产业发展层次,强化了都市“骨架”,是绵阳城北门户通道之一。同时,有效发挥城市经济圈效应,最大程度方便市民。2016年,绵阳市启动“重构一环、贯通二环”工程。2020年2月,随着二环路四期和一环路北段东延线相继完工,“新一环”通车,二环路实现全线闭合。至此,绵阳城区各组团间距离被拉近,为未来5-10年城市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成绵高速公路全线竣工

  1998年12月21日,成(都)—绵(阳)高速公路全线竣工通车。成绵高速公路是由四川省交通厅与香港中港集团投资15.33亿元合作兴建的四川省第一条招商引资高速公路,全长97公里。成绵高速全线贯通,对促进绵阳经济高速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标志绵阳公路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2年5月10日,成绵高速复线全线正式通车。该公路起于成彭高速成彭互通立交,止于成绵高速磨家枢纽互通立交,全线长86.191公里。

  截至“十三五”末,绵阳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27公里,是“十二五”末期的1.3倍。先后开工建设九绵高速、广平高速、德遂高速、G5成绵扩容、绵苍高速,通车和在建里程726公里,居全省第三位。2018年12月,绵西高速建成通车;2020年12月,九绵高速江油青莲互通至游仙张家坪枢纽建成并试通车。

  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

  根据国家政策,1998年9月28日,绵阳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停止天然林采伐保护森林资源的通知》,决定从1998年10月1日起,全市范围内停止天然林采伐。绵阳的天然林得到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天保工程共分为两期,从试点至2010年为天保工程第一期,2011年至2020年为天保工程第二期。天保工程第一期对全市1597.5万亩森林进行全面管护。天保工程二期,对部分人工商品林放开经营,国有林管护面积459.65万亩,集体和个人公益林管护面积337.43万亩。2000年至2020年,完成公益林建设210.77万亩。国家投入工程资金165532.42万元,其中天保工程一期投入54620万元,二期投入110912.42万元。

  1997年,全市森林面积1597.5万亩,森林蓄积5588.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7.3%;到2020年,森林面积1827.3万亩,森林蓄积9462.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5.65%。

  开展“三讲”教育

  1998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意见》。12月28日,绵阳市委召开全市深入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电话动员大会,安排部署全市“三讲”教育工作。1999年1月26日,市委召开“三讲”教育动员大会;2月中旬,市委下发《关于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教育的实施意见》。全市“三讲”教育采取在试点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分期分批开展的办法进行。绵阳市级领导班子作为省委确定的“三讲”教育试点单位,于1999年1月下旬至4月下旬集中开展;安县、市检察院为县级领导班子“三讲”教育试点单位,于1999年6月中旬至9月中旬进行;市级各部门领导班子的“三讲”教育,于1999年10月中旬至2000年1月下旬分两批进行。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安排部署,绵阳9个县(市、区)的“三讲”教育工作从2000年5月30日开始,到8月4日集中教育暂告一段落。全市32个县级领导班子(安县4个县级领导班子于1999年试点时完成“三讲”集中教育任务)、54个县级部门领导班子和600名教育对象参加“三讲”教育。市委先后3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县(市、区)的“三讲”教育工作,落实具体责任和措施。2000年7月4日至10月24日,安县、高新区及市级163个部门领导班子、1014名副县级以上干部,开展“三讲”教育“回头看”活动。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6月,绵阳市委印发《关于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通知》。8月,在全市开展“怎样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讨论”。9月,市委成立宣讲团,共抽调理论宣讲人员1207人,组成293个宣讲团(组)到基层作宣讲报告1377场,直接受众331320人次。2000年12月中旬,市委印发《关于在全市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决定用两年时间,在县市区部门、乡镇和基层干部中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市委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全市“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2001年6月13日,市委召开全市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暨“三讲”教育工作会议。2001年9月至12月,全市村级组织中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同时,市委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2年6月7日,市委召开常委会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3年,市委在全市进一步深入开展“三个代表”思想学习。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绵阳科技城

  2000年9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绵阳考察,就绵阳科技城发展问题与四川省、绵阳市党政领导进行座谈,提出把绵阳建设为工业科技城的战略构想,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由此拉开序幕。这不仅是绵阳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四川省乃至西部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同年9月8日,省委、市委相继召开常委会会议逐级传达李岚清的重要指示,并成立以省长任组长的四川省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9月27日,科技部、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财政部等11个部委组建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协调小组的主要职责:协调解决绵阳科技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军民两用高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督促检查绵阳科技城建设的进展情况。9月30日,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10月中旬,绵阳市召开建设绵阳科技城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举措和宏伟蓝图。

  2001年8月10日,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在北京召开第二次会议,传达李岚清关于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重要指示。2001年10月25日至27日、2002年10月26日,李岚清专程到绵阳视察科技城建设,并主持召开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三次、第四次会议。其后多年均由国务院领导主持,召开部际协调小组会议。

  西南科技大学正式组建

  2000年8月23日,教育部正式批准组建西南科技大学。同年12月21日,西南科技大学组建成立。西南科技大学由原西南工学院和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并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参与合作办学,实行中央、四川省和绵阳市共建,由四川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13年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西南科技大学的意见》正式发布,西南科技大学成为四川省唯一一所省部共建高校。也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国西部重点建设的14所高校之一。

  至2020年,学校校园占地5463亩,设有国防科技学院等16个学院(部),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本科专业7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在校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学生、外国留学生3.7万余人;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312人,副高级职称人员635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831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1个。

  绵阳市行政服务中心成立

  2000年12月28日,绵阳市行政服务中心成立,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30个市级部门,集中在该中心进行254个项目的审批办证工作,这是绵阳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

  2001年1月2日,中心正式挂牌开展业务。2002年成立绵阳市中介组织发展局,与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实行合署办公;2008年,新增了工程建设招投标管理职能,负责管理正科级事业单位绵阳市招投标交易服务中心;2010年,组建绵阳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列入政府工作部门,增加对进入综合窗口的行政许可事项根据有关部门委托以该部门名义直接办理、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并联审批并督促检查、行政审批流程优化、进驻中心工作人员管理等职责;2014年,新增对绵阳市中心城区投资建设项目并联审批进行统一受理和送达职责;2015年,新增全市行政效能电子监察职责和全市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监督管理职责;2019年机构改革,新建绵阳市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增加优化营商环境、政府信息化、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效能、企业服务等职责,成立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市政务大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