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城
采访地点:
中国“两弹城”(“两弹一星”梓潼纪念馆)
红色记忆:
中国“两弹城”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位于梓潼县城南,曾经是我国核武器研发的重要基地。现在是“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两弹城”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城南长卿镇,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建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占地1000余亩,曾今是我国核武器研发的重要基地,我国总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有22次在这里完成。中国“两弹城”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摇篮,邓稼先、于敏、王淦昌、朱光亚、陈能宽等9位“两弹一星”元勋、16位院士、2万余名科研工作者当年在梓潼“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两弹一星”事业的艰辛历程中留下无数红色事迹。如今,“两弹城”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2013年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中外游客500余万人次,接待游客团队近5000余场。先后被授予“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等多项称号。
重温入党誓词
见证历史“现场” 感受爱党爱国情怀
20世纪60年代,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中央决定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1969年底,依照“靠山、隐蔽、进洞”的三线建设精神,中国核武器研制从青海迁至梓潼长卿山下。这就是现在的中国“两弹城”。
中国“两弹城”现存修建于60年代中期的建筑物167栋,有保留完整、弥足珍贵的大礼堂、办公楼、档案馆、模型厅、情报中心、邓稼先旧居、“小白宫”、将军楼和800余米的防空战备洞等建筑及大批具有历史特性的宣传标语,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防科学家的题词石碑70余块。中国“两弹城”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列入全国100大文物新发现之列,是全国唯一、不可复制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2013年,梓潼县委县政府加大对基地的保护与开发,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新建成“两馆一通道”,使基地建设上档升级。目前,陈列馆设施完善、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已成为集瞻仰纪念、保密教育、怀旧体验、红色旅游、拓展训练、会议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了祖国的核武器事业,邓稼先在这里隐姓埋名工作了28年,在梓潼度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14年。1985年7月30日,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在生命弥留之际,他曾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在“两弹城”王淦昌的旧居中,至今保存着一个行李箱,上面写着“王京”两个字。关于这个名字的秘密,曾经隐藏了17年之久。曾享誉世界物理界的他“以身许国”,一生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1961年王淦昌调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由于他在国际科学界享有很高声誉,他隐姓埋名17年,改名“王京”投身科研工作,直到1978年才被解密。
邓稼先、于敏、王淦昌、朱光亚、陈能宽等9位“两弹一星”元勋、16位院士、2万余名科研工作者当年在梓潼隐姓埋名,以身报国,在“两弹一星”事业的艰辛历程中留下无数红色奋斗足迹。
王淦昌的行李箱
探寻奋斗足迹 重温“两弹一星”精神
在被称为“精英门”的正大门上方,“两弹城”三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门柱上刻着“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这是1984年第二代核武器试验取得成功后,时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邓稼先满怀豪情写下的诗句。
往“两弹城”内行进,一条条标语、一幅幅老照片,保存完好的大礼堂、将军楼、邓稼先旧居、战备防空洞遗址等,给那段充满“硝烟”的红色岁月平添了几分厚重感。
“两弹城”内,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这是我国第一颗核航弹的模型,长3米、直径1.5米左右,后面就是它爆炸时产生的蘑菇云。”正在“两弹历程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生们一边听一边认真记录。馆内利用声、光、电等手段,通过实物、模型、影像资料和场景复原,向参观者展现了“两弹”研制工作的艰辛。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目前存有2万多份图片资料、50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3000余件实物。“两弹城”自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中外游客500余万人次,接待游客团队近5000余场。
邓稼先旧居位于“将军楼”的正对面,二室一厅的平房前后,是一片香樟和梧桐林,屋里仍保留着当年原貌:卧室里仅有一排书柜、一个铁架床、一个普通衣柜;办公室里有一张办公桌、一把藤椅、两个单人布沙发、一个小茶几,那台手摇式计算机和铁皮柜仿佛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科研工作者的艰辛。简朴居室的墙上挂着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和邓稼先的手稿复印件,让人感受当时工作的艰苦。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弥留之际仍不忘国防建设,嘱咐要在尖端武器研发方面努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在邓稼先塑像前,每天都有参观者前来敬献花篮、驻足悼念。“学习‘两弹一星’精神,不仅要学习前辈们的高洁品格,我们年轻一代党员干部更应学习他们的家国情怀,立足于本职努力工作,力争做出不凡的成绩。”刚参加完纪念仪式的一名党员对记者说。
2015年8月,中国“两弹城”被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授牌为“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长卿山下长卿镇,是中国“两弹城”发展变迁的“见证者”。近年来,长卿镇在发展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聚焦产业发展、民生民利和城乡融合,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据长卿镇组织宣传委员贾燕燕介绍,2020年,长卿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3亿元,同比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增长9.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30万元,老百姓生活发生了可喜变化。
防空战备洞
记者手记
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
行走在“两弹城”的林间小道,看着一排排红砖建筑,走过先辈们曾经走过的小石路,思绪仿佛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如今,“两弹城”作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常年开设专题党课。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一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从2021年1月起“两弹城”又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微党课,方便干部群众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党史国史,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城已经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每天有很多人前来缅怀这些令人敬佩的科学家们,这里也成为学生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鲜活的生命力给这里重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然而,有多少人知道,这里在多年以前,还是一处神秘的地方。
当年,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大批归国精英与国内科技骨干,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奔赴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第一线。在这里,艰苦的条件没有限制他们的想象力;与世隔绝的环境也没有限制他们殚精竭虑为国防未来布局的战略眼光;核讹诈、核威胁,更加坚定了他们把智慧、热血、青春,甚至生命献给祖国的决心。
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扎根荒原大漠、驻守密林深山,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这里如今已褪去昔日神秘的面纱,成为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曾经在此工作的几代科研工作者已离去或逝去,但历史的天空将永远镌刻他们的名字!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毅 胥江 何安安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