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 正文
探访安州区塔水生漆市场:传承漆艺文化 绘“漆”彩人生
发稿时间:2021-04-18 09:30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据安州民俗专家安昌河介绍,上世纪80年代塔水镇全镇掀起“割漆”热潮。据统计,1986年塔水镇漆工从外地一共采割回生漆数万公斤,塔水镇仅割漆就实现收入300万元。

  位于安州区南部的塔水镇,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历史文化古镇。巴蜀才子李调元曾长居于此,同时也是当代文豪沙汀早期从事革命和文学创作的地方之一。塔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让国粹“生漆”得以在这片土壤繁衍壮大。“当年塔水桥的‘漆文化’放在全国范围来说都算是鼎盛期。”塔水八旬退休干部高先坤说,八、九十年代的塔水,号称全国最大生漆交易市场。

  据安州民俗专家安昌河介绍,上世纪80年代塔水镇全镇掀起“割漆”热潮。据统计,1986年塔水镇漆工从外地一共采割回生漆数万公斤,塔水镇仅割漆就实现收入300万元。塔水上市的生漆达30万公斤,成交金额达700多万元。

生漆交易门市招牌

  规模大 每年上万人参与割漆

  至今,在漆匠圈子里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漆工在安县,安县漆匠数塔水”。割漆的风潮席卷了安州地区,每年上山割漆时,当地的人手不够时还会在蓬溪、射洪、中江等地招学徒、请匠人。割漆看似简单,却有着诸多讲究。65岁的塔水人王安华割了大半辈子漆,回忆起学习割漆的经历还历历在目。割漆前,要戴好手套,穿好围裙,用漆刀在漆树上斜割一道月牙形的小口,生漆就会沿着割开的口子边缘流出来,再用蚌壳等漏斗形的小容器,插进口子下方,让生漆慢慢流入容器中。王安华说,在割口子时,力度要把握好,根据树皮的厚薄用力,刀要稳,这样口子才均匀。采集一至两小时后便可收漆,刚收集的生漆集中装在大的塑料瓶里。一棵树隔80厘米左右,可交错开口割漆,口子每周可割一次,每割一次便增大一点,一个口子一年内最多可割20次左右。

  据介绍,从解放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塔水每年至少有上万人从事割漆行业,一个生产队割漆人数能达百人之多。当年,由于塔水及周边地区的漆工比较集中,安州各乡、镇都成立了专门的‘漆工协会”,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组织生漆生产保障,为漆工的生活、生产服务。乡、镇漆工协会在政府机关内还设有机构、有专人办公,这种现象在其他地方绝无仅有。

  “割漆是个又脏又累的活儿,很多人对生漆过敏,因此真正能够从事割漆技艺的人并不多。”王安华至今还从事着生漆交易业务,像他这样还保留着割漆技艺的漆工已不多见。

  交易忙 生漆远销韩国日本等地

  如今,在塔水镇朝兴街上,只有寥寥几家生漆门市。记者走进其中一家,只见门口挂着“中国生漆市场业务联系处”的招牌。“这块牌子是上个世纪做的,距今快30年了。”今年75岁的老板李家荣,十多岁就开始割漆。他告诉记者:“当年是改革开放促进了塔水镇漆匠和生漆生产的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1978年到1995年这段时间,简直达到了高峰。”

  据李家荣回忆,上个世纪,漆工们割回来的生漆源源不断进入塔水,来往于各地的行商和做漆生意的老板也在这个时段涌入塔水,每到交易季节,塔水几条街全是从事生漆交易的人们。卖漆的少则几十斤,多的有几吨;买漆的有本地漆商,也有不远万里来塔水的各地漆贩子。这些漆最后大多都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在当时,塔水每年的生漆成交量有近千吨,是全国最大的生漆交易市场。

  李家荣说:“塔水及其周围不少农民是靠割漆和做漆生意发家的。”1993年,塔水镇新修了一条大街——振兴街,当时买地皮修楼房的相当一部分人都是漆老板,有很多人把那条街称为“漆匠街”。

  塔水地区既不生长漆树,也不是大山地区,更不是使用和加工生漆的地区,为什么当年割漆的匠人和从事生漆制作的老板那么多?生漆市场那么大?

  据塔水镇组织宣传委员马丽雯介绍,这与当时塔水的厚重历史文化分不开。塔水曾前后三次设县,经济、文化都相对比较发达,且很早就有使用生漆和漆工的记载,而且与罗江、绵阳较近,与外地往来方便。塔水离高川、千佛等产漆大山近,交通也方便。同时与安州人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实干精神也分不开,那个年代生活艰苦,不少人都以从事生漆交易为生,他们用自己的手艺和辛勤劳动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生漆采集工具

  寄希望 将漆艺文化传承下去

  大规模的割漆生产与生漆制作,诞生了塔水独有的风俗文化。用生漆涂在各种器物表面,制作成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这一套复杂严谨讲究的漆艺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今年47岁的赵金如是塔水三泉村人,区级非遗漆艺传承人。见到他时,他正在制作一个漆盘。记者被他制作的一件件华丽而不失优雅的漆器所吸引,既有朴实无华的中式家具,也有经过精心雕刻点缀着金片银线的手工艺品,令人叹为观止。

  当年受生活所迫,赵金如从16岁开始拜师学习割漆,几年后又学习漆器制作。在不断的学习中,赵金如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漆艺,“特别是看见那些不起眼的材料,通过自己的双手,变成漂亮的艺术品后,成就感不言而喻。”也就在那时,赵金如真正感受到了漆艺带给他的无穷魅力,这也是他一干就是40年的动力所在。

  在赵金如工作室内,记者被他专心致志的耐心所感染,不管是刮灰上漆、打磨还是抛光、画画、雕刻,即使工作环境艰苦,赵金如依然毫不懈怠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即使这道工序需要重复上百遍、上千遍,他也从无怨言。

  “漆器制作工序复杂,最简单的作品都需一个多月或者更长时间才能完成。”赵金如感叹说,“像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漆盘,至少需要几十道工序,光打磨就近十遍,每一道工序之间还需要放置两三天时间,再进行下一步。”

  随着时代的进步,漆艺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挑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赵金如原本想让他的儿子学习这门手艺,可儿子不愿意。“我现在就想多教一些学生,多做一些传播和研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多设计制作一些作品,将漆艺文化保护传承下去。”40载的漆艺人生,赵金如用刻苦描绘,用“漆”彩描绘;不畏艰难,只为源自心中最真挚的那份热爱。“可能会一直坚持到我做不动的那一天。”赵金如笑言。

生漆成品

  背景资料

  ●生漆

  生漆,意为有生命的漆,是从漆树树干割口分泌出的乳白色或黄色黏稠液体涂料。又称大漆、国漆、天然漆。原产中国,是中国传统的外贸物资。生漆漆膜光亮,色泽耐久,保光性能特优,因而具有经久不会变色,不易污染,不怕虫蛀和不受温度影响的特点,千年不失光泽,被世界称之为“涂料之王”。

  ●刷漆

  刷漆是一门中国传统工艺,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漆器与锦绣、瓷器、雕刻一同被称为中国传统四大手工艺。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代,历经八千多年历史,刷漆逐渐形成了一套复杂、严谨、讲究的工艺。因此,漆器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收藏价值。

  (张高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安峥 文/图)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