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 正文
全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绵阳现场推进会参观侧记
发稿时间:2021-03-31 08:01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全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绵阳现场推进会召开。100余名与会代表分A、B两组深入绵阳实地考察,三台县潼川二小、三台县芦溪镇政府、涪城区城厢街道安昌社区、江油市战旗镇白沙村、江油市新安医养中心、游仙区新桥镇胜利村……与会代表近距离探究绵阳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的可复制经验。

  原标题:关注全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绵阳现场推进会

  改革春风劲吹 解了难题暖了民心

  ——全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绵阳现场推进会参观侧记

与会代表在涪城区城厢街道安昌社区“党群暖心驿站”参观。(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任明勇 摄)

  3月30日,春风拂面,气候宜人,绵阳大地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盛景。

  全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绵阳现场推进会召开。100余名与会代表分A、B两组深入绵阳实地考察,三台县潼川二小、三台县芦溪镇政府、涪城区城厢街道安昌社区、江油市战旗镇白沙村、江油市新安医养中心、游仙区新桥镇胜利村……与会代表近距离探究绵阳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的可复制经验。

  绵阳如何将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让我们来一一解答。

  解民忧 民心暖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外乎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两项改革前,三台县共有公办中小学学校183所,在校学生100人以下学校有13所,260人以下学校68所。在这个拥有百万人口的教育大县,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资源浪费两种现象共存已久。

  乘着两项改革的东风,三台县大刀阔斧搞改革,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伴着琅琅读书声,与会代表走进潼川二小陶苑校区。

  两项改革后,原北坝街道、东塔镇、百顷镇合并而成现在的北坝镇,原有的学校布点散、规模小、实力差异大,老百姓都希望自家娃能享受优质的教育。咋办?三台县对北坝镇境内学校进行优化整合,将原琴泉职中闲置校区改扩建为一所寄宿制小学,增加北坝镇城区小学学位1320个,采用“一校多区”集团化办学,优选师资,有效提升了城乡教育供给质量。

  “这么多个地方的娃娃读书,交通难题怎么解决?”有代表提问。

  “我们投入200万元,对原有校舍进行改造,增加床位让娃娃住宿。同时,采取定点、定时、定车、定线、定人的方式,让学生实现从家门到校门的上下学乘车服务,乘车费用降低,安全问题也得到解决。”三台县教体局局长李军细细解答。

  巴中市委副书记王善平频频点头,陷入思考。“改革中,最难的是让各方都满意,三台做到了,一个学校的资源整合就解决了资源、师资、交通等多方难题,非常不容易。”王善平告诉记者。

  春日暖阳下,90岁的老人敬德全准备到江油市新安医养中心检查身体,一路上有不少入住的老人和他打招呼。“以前没有这么热闹。”敬德全说。

  多年来,因“医”的功能缺失,当地乡镇敬老院入住率不高,最低不足30%。两项改革后,原义新镇并入新安镇,当地将“医”与“养”功能整合,以原义新卫生院为主体,整合原新安敬老院和原义新敬老院,组建江油市新安医养中心。“增加了医疗服务功能后,敬老院入住率也大幅提升了,而医务工作人员也有了用武之地。”江油市新安镇党委书记曾波说。

与会代表在江油市战旗镇白沙村参观(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勇 摄)

  治理顺 民心安

  两项改革后,全市乡镇(街道)减少到166个,建制村减少到1582个,社区优化到487个……随着镇村(社区)资源整合,治理半径扩大,便民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何确保服务联系群众不打折?

  “我想流转承包土地”“我要开食品小作坊”……在芦溪镇便民服务中心大厅的一张海报上,芦溪镇将群众经常需要办理的30件事以口语化表达,并附上二维码,群众只需“扫一扫”便可知晓政策,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办事时间缩短45%以上。

  同样,在游仙区新桥镇,考虑到一些上了年纪的群众打字较慢,游仙区新桥镇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开发了“心之桥”社会治理调度平台,推出带语音和视频咨询功能的微信小程序,方便群众进行投诉举报、咨询政策。

  在涪城区富临·时尚天街,一座“党群暖心驿站”置于闹市中。小小的玻璃房内配齐了书籍、茶杯、座椅、雨伞等便民用品,社区人员也集中在此办公。

  城厢街道安昌社区,系两项改革后原安昌路社区和绵州路中段社区合并而成。针对人口密度大、群众无法跨区域办事、延时办事等问题,安昌社区充分利用改革红利,将社区办公地点搬下楼、搬出小区,创新打造“党群暖心驿站”,多方联动开展“零距离、全天候、跨区域”便民服务,形成了群众步行可至的“10分钟便民服务圈”。

  一路参观,内江市委副书记余先河不停拿手机拍下这些“典型经验”,他点赞绵阳“系统谋、重创新、干得实!”

  产业旺 乡村兴

  “从卖稻谷到卖稻米,我们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30万元猛增到2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在江油市战旗镇白沙村的稻米生产线前,白沙村党委书记陈光玉说,这一切发生在三村合并后。

  白沙村由原来的白沙村、三清村和海棠村合并,产业却实现了1+1+1>3的效果。

  如今,白沙村以原三清村900余亩优质水稻产业为主体,对原海棠村1500余亩的散户种植户的土地进行连片整合,同时整治撂荒土地600余亩,预计2021年将成功打造出“连片”产业3000余亩,较改革前增长2100余亩。在实现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后,仅此一项,预计2021年产业产值将达到1300万元以上。

  规模上来了,效应也要提升。推动白沙村集体经济组织将资金、技术、人员倾斜到原白沙村和原海棠村,购置优质稻种6000斤,培育优质水稻1500余亩,还派出专业技术指导员8名全程重点指导,全力平衡合并后的村域产业。

  如何由量变实现质变?合并后的白沙村在延长产业链上作文章。2020年,白沙村投入40万元,建设稻米精加工生产流水线,引入现场5S管理机制,积极申请QS认证,不断延长水稻种植产业链,仅按现有产量计算,预计今年产值增加达45万元以上。同时打造了“白沙裕农+”品牌,建立“生态可溯源”系统,实现全系产品全程可溯源,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

  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见证着改革发展的喜悦,这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下,绵阳燃情书写着治蜀兴川崭新的“乡村振兴”答卷。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桥臻)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