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 正文
龙绵师生学马列 涪波澎湃传火种
——江油龙绵师校学生成立党的外围组织涪波社始末
发稿时间:2021-03-27 08:40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绵阳的地方党组织建立,在绵阳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绵阳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1930年,涪波社部分社员合影

  绵阳的地方党组织建立,在绵阳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绵阳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王右木、袁诗荛、谭德政等一批绵阳杰出代表人物的革命活动,促进了绵阳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的觉悟,为绵阳党组织的建立作了思想上、理论上、干部上的准备。

  涪波社作为党的外围组织,随着悠悠涪江水,把革命的火种向广阔的川西北传播,为创建绵阳地方党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毅 胥江

  薪火传承马克思主义在绵阳传播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中国的先进分子一度沉浸在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之中。但同时,又给他们以深刻启发: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行不通的,必须另外探索新的救国救民道路。”市委党史研究室宣传科科长王仕春提供的党史资料记载,辛亥革命后,一批厌恶军阀混战、立志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绵阳地方知识青年逐步接受了进步思想和革命主张。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狂飙、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传播,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绵阳一批出身中下层的知识分子也顺应潮流,由学习西方逐步转为学习俄国和日本,由激进的民族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王右木、袁诗荛、张秀熟等开始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他们的影响下,邹凤平、谭德政、赵利群等在江油龙绵师校求学时就酝酿成立了一个党的外围组织,组织和领导学生运动,传播革命火种。”涪城区委组织部主持党史工作的部务委员杨剑研究了这段历史。

  江油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胡仁强介绍,江油龙绵师校创办于1917年,“该校学生大多是贫苦人家的子弟,思想进步,倾向革命。在校教师大多是北京大学、成都高等师范等学校的毕业生,都曾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思想普遍比较进步。大革命时期,先后担任学校教务长的张秀熟、章璞、姚次恭都曾是马克思读书会成员,后来又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此,龙绵师校的革命氛围十分浓厚。”1925年,共产党员章璞、赖鸣珂以国民党党员身份在江油龙绵师校师生中开展革命活动,经常向学生讲解革命道理,指导阅读进步书刊。1925年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消息传到该校,进步师生姚次恭、谭德政、赵楷等组织同学们冲上街头示威游行。他们焚烧洋货,发表演讲,声讨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赖鸣珂、章璞、谭德政等人还经常组织进步学生到江油县城和附近乡村宣传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龙绵师校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师生的活动,使不少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谭德政、邹凤平、赵楷、刘景素等人后来成为川西北乃至全省革命事业的领导者。

  在这个特殊背景下,党的外围组织建设有了基础。

  顺应潮流组建党的外围组织涪波社

  1927年暮春的一个傍晚,江油县城(今武都)龙绵师范学校的学生照例三三两两走出校门散步。一对青年却向城外江边走去,距他们不远,还有一个学生边走边看书。他们三人都是师校中的共青团员,矮个的叫邹凤平,高个的叫赵利群,后面的则是因口吃被大家叫做“结大哥”的谭德政。

  不一会儿,他们通知的几个进步同学也陆续来到江边。斜晖脉脉,涪江泛着粼粼波光。远处,窦圌山的两座山峰在落日映照下像两柄熠熠生辉的倚天宝剑。然而,今天他们却无心欣赏眼前的景致,一个个都显得心事重重。望着悠悠的江水,他们多么怀念轰轰烈烈的昨天啊。昨天,他们高唱北伐歌,聆听学校里的中共党员教师讲苏俄、讲列宁,传阅《新青年》《向导》,率领同学们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一切都是那么的充满激情、充满生机,他们憧憬着革命的未来。

  “然而,就在他们热血沸腾的时候,1927年3月,四川军阀刘湘制造了屠杀共产党人的‘3·31’惨案。4月,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了,师校中的反动分子疯狂地扑向共产党人。”在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沉浸了一会儿,杨剑接着说,党员教师被迫转移,革命活动不能公开进行。此时,师校还没有党团组织,如何把进步师生团结起来,坚持斗争,这正是邹凤平、赵利群、谭德政等面临的问题。

  半晌,还是邹凤平打破沉默:“都别发呆了,大家说个主意吧。”赵利群抬起头说:“我倒有个想法,在绵竹老家的时候,我曾参加了党领导的进步社团‘新生民导社’,干脆我们建个分社,如何?”邹凤平一听,顿时说:“好主意,成立个秘密社团,明的不行,我们就来暗的!不过,名字不必和绵竹一样,大家再想想。”邹凤平望着涪江,想了一会转身说:“有了,就叫‘涪波社’。你们看,这涪江一浪接一浪,滚滚向前,不正是告诉我们要不屈不挠、英勇战斗吗?这江水悠悠而去,不正是告诉我们要把革命的火种播向广阔的川西北吗?”“妙,妙!”大家一听,不禁欢呼起来。转而,邹凤平严肃地说:“我们要按照共青团的组织原则来建社,吸收社员一定要履行严格的手续,要有两名社员介绍,一定要坚守秘密!”市委党史研究室的这段资料,任何时候读起来都会让人热血沸腾。

  夜幕降临,党的外围组织涪波社诞生了。邹凤平他们踏着轻快的步子赶回学校。涪波社的宗旨是:信仰共产主义,研究马列学说,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涪波社成立后,积极发展社员,并通过合法斗争,掌握了校学生会组织,邹凤平为学生会执行委员长,学生会下属28个组的组长都是涪波社社员。他们以学生会名义组织青年学习革命理论,秘密传播革命思想,以各种方式与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走狗展开斗争。

  很快,经过严格的考查,第一批就发展了30多名社员。涪波社成立后,他们立即组织宣传队,深入城乡宣传共产主义主张,揭露四川军阀刘湘、王陵基反共反人民的罪行,号召大家团结起来,继续坚持斗争。

  机智战斗涪波社传播革命火种

  1927年6月,邹凤平、赵利群等邀请革命宣传家袁诗荛到师校讲演。袁诗荛欣然接受。他去师校讲演时,会场群情激愤,“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接连不断,袁诗荛充满革命激情的讲演使全校师生受到巨大鼓舞,而校内的国家主义派却坐不住了。

  袁诗荛走后,国家主义派的校长傅春吾在向学生训话时,竭力污蔑共产党。以邹凤平、谭德政等为首的涪波社员,暗地嘘声怪吼,碎石飞起,急雨般地落在傅春吾的头上、身上,气得傅春吾脸青面黑,但又无可奈何。他沉思一天,当晚召开教职员大会,追查邀请袁诗荛到校讲演的人。大家默默无言,有的品茶,有的吸烟,有的望着天花板。他见状,又破口大骂共产党,咄咄逼人。邹凤平、赵利群从窗户窥视一番后,立即发动涪波社员串联学生,将会议室包围起来,推开窗子,直问:“傅校长,你是不是中国人?”“当然是中国人。”“帝国主义和蒋介石互相勾结,屠杀中国人民,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立国必须乱,何须几个人头!”话音未落,怒吼四起:“好一个帝国主义走狗!”“好一个反革命帮凶!”“好一副奴才相!”“打倒走狗!”“打倒帮凶!”愤怒的吼声震撼着沉寂的夜空。傅春吾脸上的肌肉也不停地抽搐,迅急灭灯,闪出后门,高一脚低一脚地潜入夜幕之中……

  傅春吾很快采取组织措施,将党员和进步教师调走,聘任谭成之等为教务长或执教。同时,向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下手。涪波社员冯希贤被选为学生伙食团经理,他向厨工宣传反帝反军阀和耕者有其田的道理。一厨工向傅春吾告密后,傅春吾立即向当地驻军要求逮捕“赤化学生”。邹凤平、赵利群从刘景素那里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叫冯希贤离校隐蔽。随后,涪波社暂停在校阅读革命书刊,将进步书刊隐藏起来,积极开展择师反傅活动,利用谭成之和傅春吾的矛盾,以转移他们打击革命势力的视线,从而挫败了傅春吾的阴谋,保护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1928年下学期,邹凤平与涪波社员研究决定,开展一场学生爱校、革新校政、驱除学痞的运动,采取公开拥护谭成之当校长、打倒傅春吾的策略,使

  其相互攻讦,揭发丑行。

  一天,冷雨潇潇,满地泥泞,傅春吾、谭成之由争吵到抓扯,进而扭打起来,抱成一团,滑倒在地,谁也不示弱,在地上滚来滚去,从头到脚都糊得污泥浊水。“校长与教务长打架!”讥吼声传遍校园,围观师生拥挤不堪,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嗤之以鼻。“为两位摔跤能手加油!”随着人群中的这一声喊叫,于是“加油!”“加油!”之声震耳欲聋。在讥讽、嘲笑、憎恨的气氛中,他俩气喘吁吁地爬起来,愤愤而去。这场丑态百出的表演,迎来的是师生的鄙视。邹凤平领导涪波社取得了胜利,鼓舞了群众的斗志。紧接着邹凤平又组织清账小组查出傅春吾贪污舞弊的劣迹,并公之于众,进一步激起了广大学生的愤慨。邹凤平、赵利群、谭德政顺应群众要求,发动各学会、同乡会等团体和个人向外发宣言、通电、呼吁书,向师友名流求援,同时写材料向省教育厅、二十九军军部控告傅春吾贪污罪行,并由龙绵十县教育局组成董事会,主持校务,发出宣言,强烈要求撤销傅春吾校长职务。

  “由于斗争有理有节,得到教育界和社会名流的支持,使傅春吾内外交困,威信扫地,狼狈不堪,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龙绵师校,驱傅斗争取得了彻底胜利。”江油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说。

  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余正道如是评价涪波社的历史地位,“涪波社不仅在学校开展活动,还先后在绵阳、三台、盐亭、安县、平武、绵竹、中江、射洪等地发展社员,传播革命火种,为创建绵阳地方党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28年以后,谭德政毕业回到绵阳松垭乡担任日新小学校长。他以师校同学、涪波社社员为主干,组织读书会、儿童团、农民识字班,使该校成为一个红色据点——中共四川省委的秘密通讯处。邹凤平、赵利群回到三台,发展了五六十名涪波社社员,盐亭、中江、射洪等地也活跃着涪波社社员。1931年以后,大部分成员都入团入党,分散各地活动,成为川西北各地党团组织的骨干,领导绵阳人民掀起了土地革命斗争的新高潮,涪波社组织也自行解体了。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